在讨论中,大队参谋长何秋道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过去特战基础训练所淘汰的士兵中,不少人的考核标准甚至可以达到优秀。他们退出的原因,往往是吃不了特种兵的这份“苦”。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并非要招募现成的特战队员,而是要招揽一批想要成为特种兵的‘种子’。”
经过反复斟酌,刘武与他的大队领导班子们终于统一意见:就按照成为一名特战队员最基本的标准,设定报名条件。
对照最终发布的公告,刘武向记者逐条解释了每项标准的含义:自愿服役至下一个军衔级别,是为了保证特战岗位兵员结构长期稳定;
无训练伤病史、心理疾病史和恐高症,是基于遂行特种作战任务的需要;
而身高、学历要求,则是出于能够操作部分武器装备考虑;
至于基础体能成绩,考虑到特战队员的训练强度,故将标准设定为步兵专业考核“优秀”分数线。
“对于训练尖子而言,想要满足这些标准并不难。”刘武话锋一转,“但这并不意味着成为我们黑豹的一名特战队员很容易。”
正说着,刘武向记者武雷展示了80名入围者将要参加的“猎人集训”方案。
在接下来1个多月的时间里,这些从未经历过特战专业训练的战友们将要完成40余项课目训练,其中包括极限体能、极限生存、极限心理等诸多极限训练内容。
“无法完成训练,淘汰!考核不合格,淘汰!意志薄弱,淘汰!”大队长刘武说,“猎人集训”是特种兵培养周期中淘汰率最高的一个环节,想成为一名特战队员必须迈过这道坎。
以往总会有人因受不了种种训练之苦,而选择放弃。
“你认为在这次集训中,会不会有人中途退出?”面对记者武雷的发问,刘武皱着眉头思索了几秒,随后大手一挥:“应该没有。不,肯定没有!”
“如此有信心?”武雷问。
“我们拭目以待!”刘武斩钉截铁地说道。
培养一名特战队员有多难?参谋长何秋很有发言权。
“没有谁生来就是特种兵。”何秋告诉记者武雷,特战岗位对官兵的体能、技能、智能综合要求极高。
分配到“黑豹”特战大队的新兵需要先在训练营接受特战基础训练,通过一系列极为严苛的考核后,才能被编入特战大队。
“这个过程至少需要2年时间,最后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新兵能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特战队员。”
对此,大队参谋长何秋打了一个比方,“这就好比给你一块矿石,你要一点点冶炼,才能把它锻造成一把锋利的尖刀。”
特战队员培养周期长、产出少所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特战岗位长期存在人才缺口。
为填补这一缺口,“黑豹”此前的做法是“掐尖”:即协调友邻单位推荐选送军事基础素质拔尖的士兵,经大区机关批准后调动补充到特战大队。
“这就好比等别人炼出‘好钢’后,我们直接拿来做‘刀尖’。”
正说着,组织干事老兰两手一摊,“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老兰告诉记者武雷,以往他们去友邻单位“掐尖”,不少营连都会像防“贼”一样防着他们,生怕本单位的训练尖子被“偷”走。
“这也不难理解。”老兰苦笑着说,“有谁肯把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拱手让人呢?”
“能否改‘友邻单位推荐’为‘士兵自愿报名’呢?这样一来能够让有意向成为特种兵的战士,越过营连设置的门槛直接报名。”
就这样,一个新的兵员调配方式在组织干事老兰脑海中萌生。
按他的话来讲,就是要发布一则“海选”公告,像招揽贤才那样广招特战队员。
经过数月调研、论证和酝酿,今年年初,发布公告的想法最终形成一份《兵员调配建议方案》,并以“黑豹”特战大队DW的名义,呈递到大区领导案头。
这方案上报大区后也是引起了激烈地讨论,以前从没有过这样的选拔方式,“黑豹”算是开了先河了!
“这样的做法有无政策支持?”“若是把尖子‘掐’给了特战大队,会不会对其他单位建设带来不利影响?”随后的论证环节中,有人提出疑问。
“根据相关规定,大区有权限调配内部兵员”“此次兵员调配涉及面很窄,其带来的影响并不大”……经过深入研究,发布公告的建议最终获得通过。
“人力资源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通过合理调配,把好钢真正用在刀刃上。”
大区一名领导说,包含探索优化兵员配置在内的一系列课题,已在去年被他们纳入“西南大区军DW高质量发展5年规划”。
这场“海选”,便是他们的一次有益探索。
某旅修理工间内,上等兵张大鹏仔细地给一把焊枪擦拭上油。
这把焊枪的原主人,是一位在焊工岗位干了8年的老兵。
去年秋天,老兵退伍后把这件宝贝留给了张大鹏。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张大鹏可能也会像这位老兵一样在修理岗位上一直干到退役。
没想到,几个月后的一个“惊喜”,让张大鹏有些始料未及——
今年1月20日,西南大区发布了一则公告:黑豹特战大队广揽精英,邀你一起加入,凡符合基本条件的战友均可自愿报名。
看到公告,张大鹏马上拨打报名电话。
电话那头占线,他心急如焚。
“我很想成为一名特种兵!”这位修理兵的心底一直深埋着“特战梦”。
…………
初春,“黑豹特种大队”高原训练场上,一座冰封了整个冬季的水塘悄然解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