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上任初,两位军部里的同志,前来征求刘之野对今后工作安排的意见。
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刘之野直接抛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应该建设怎样的一个后勤?”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两位后勤干部一时语塞。
刘之野没有等待他们的回答,而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建设战斗化的后勤!”
这个简短而有力的回答,成为了刘之野领导后勤部工作的核心理念。
不久后,刘之野主持召开了他上任以来的第一次后勤部座谈会。
在这次会议上,刘之野提出了建设战斗化后勤需要重点解决的五个问题:后勤战备、后勤体制和编制、后勤干部训练和科研、开源节流以及思想作风问题。
这五个方面,涵盖了后勤工作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刘之野对后勤工作的全面思考和系统规划。
总部那边也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一位副总亲自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现在打仗倘若没有后勤工作,将寸步难行,后勤工作是决定今天打仗的命运的。”
这位领导的讲话,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刘之野关于后勤工作重要性的论断。
刘之野深知,要做好后勤工作,光靠开会是不够的。
他决定亲自带队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研。于是五一节刚过,刘之野就带领工作组,连续两个月对各单位进行视察。
在这期间,刘之野还婉拒了访外的安排,推荐他的副手代表后勤代表团出访。
刘之野选择留在国内,带领工作组深入一线。
在炎热的夏天,刘之野一行人来到了某部一座综合仓库。
他不顾路途遥远,带头爬上山顶,俯瞰全局。
下山后,刘之野仔细查看仓库各处,从食堂到宿舍,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
刘之野掀开战士的被褥,询问冬夏温度,关心战士们的生活条件。
在听取仓库主管的汇报后,刘之野主动要求与全体后勤人员见面。
他亲切地对大家说:“我是第一次做后勤工作,很多情况不了解,来的目的,就是了解情况,向同志们学习。”
刘之野的平易近人,让所有人倍感亲切。
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关于仓库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刘之野认真倾听,并对仓库工作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肯定。
他指出:“你们的工作,和战争的胜利直接相关。
物资保管得好,收发及时,可以随时保障作战;
保管不好,受潮、霉烂、变质,紧急的时候拿不出去,就要误大事。”
这番话,既体现了刘之野对后勤工作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也极大地鼓舞了基层官兵的士气。
在离开仓库时,刘之野还特意要求在这里用餐,并指定要吃战士们自产的蔬菜。
这种深入基层、体察民情的作风,成为刘之野领导后勤部工作的一大特色。
从上任起,刘之野领导后勤部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持续不断的调查、整顿和建设工作。
他特别关注边防一线部队的后勤保障问题,认为这些处于国防前哨的部队,面临着最艰苦的环境,最需要得到后勤的有力支持。
在他的领导下,后勤部的工作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新面貌。
刘之野的实事求是作风、雷厉风行的工作方法,以及对基层官兵的真挚关怀,为后勤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炎炎夏日,一支由后勤部派出的调查组踏上了前往某海洋岛的征程。
这个位于辽半岛东南端的小岛,虽然面积不大,却承担着重要的国防使命。
调查组一行人乘坐军舰,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颠簸了数小时,终于抵达了这个被称为“东海明珠”的海岛。
刚一登陆,扑面而来的咸湿海风就让这些来自内陆的调查组成员感受到了海岛生活的不易。
海洋岛上驻扎着一个导弹营,负责守卫这片海疆。
调查组刚一到达,就受到了导弹营营长吴成栋的热情接待。
吴成栋个年轻有为的军官,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在这座孤岛上坚守了多年。
在简单的寒暄过后,吴成栋立即带领调查组参观了营区。
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调查组成员亲身体会到了岛上的艰苦环境。
吴成栋一边走,一边向调查组介绍岛上的情况。
“我们这里常年雾大,湿气重,不仅影响训练,还容易导致武器装备生锈。”
吴成栋指着远处的雾海说道。调查组成员认真记录着,不时点头表示理解。
来到营区的生活区,更多的问题暴露出来。
简陋的宿舍、老旧的厨房设备、有限的淡水资源,这些都是困扰官兵日常生活的难题。
吴成栋坦言:“我们最缺的就是淡水,每年夏天都要靠船只从大陆运水过来,一场台风就可能让我们断水好几天。”
调查组成员仔细查看了营区的各项设施,详细记录下每一个问题。
他们不仅关注硬件设施,还询问了官兵们的生活待遇、医疗保障等软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