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八十年代中旬的春节!!!

郑海生听了这话,心里的火腾地就上来了。

想起战士们这一年的辛苦,特别是老王,大半年来起早贪黑地照料。

“高参谋,你可知道这猪是咋养大的?战士们放弃休息时间,一点一点喂大的。

大山里物资这么紧缺,让他们过年连口肉都吃不上,这像话吗?”

小王在一旁也急了:“就是啊,老王他们多不容易,大伙盼着这一天都盼了好久了。”

高参谋依旧板着脸:“规定就是规定,执行命令要坚决。这是原则问题,不能讨价还价。”

就在这时,值班室的门被推开了。

老王满身是泥,衣服上还带着猪圈的味道。

“报告连长,猪今天吃得特别好,估计能有200斤了。”老王的脸上带着藏不住的笑意。

看到高参谋也在,他赶紧立正问好。

但当听说要退猪的事,老王的脸一下子就垮了。

郑海生清楚地记得,去年冬天山上下了场大雪,补给线断了整整一周。

战士们顶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就靠着自己种的白菜萝卜熬过去的。

那时候,老王每天都要去猪圈铲雪,生怕猪受冻。

他的手冻得裂开了好几道口子,但从没叫过一声苦。

“高陈参谋,您先去食堂转转,这个事咱们好好商量。”郑海生忍着怒火试图跟他讲道理。

谁知道这位高参谋寸步不让:“郑连长,你这是要抗命?”

就在气氛剑拔弩张的时候,门外传来了熟悉的声音。

是团政委老马来了。

老马是郑海生在老部队就认识的老领导,为人特别体恤基层官兵。

他一进门就笑呵呵地问:“小高啊,你这是要干啥呢?”

高参谋立马挺直了腰杆:“报告政委,我是来检查春节伙食安排的。

这个连队准备杀猪过年,不符合厉行节约的规定。”

老马慢悠悠地走到猪圈前,看了看正在拱食的猪,又看了看满脸焦急的老王。

“小高啊,你还记得咱们军队的优良传统不?什么叫艰苦奋斗?是不是光知道抠抠搜搜,就叫艰苦奋斗了?”

高参谋一时语塞,老马继续说:“这猪是战士们自己养的,是他们用休息时间换来的。

让大伙过年改善改善生活,这不正是我们一直说的要关心爱护战士吗?”

看着高参谋发愣的样子,老马又说:“你刚从军校毕业,理论学得不错,但是部队工作不能光靠教科书。来,跟我去看看战士们的生活。”

于是,老马带着高参谋走遍了连队的每个角落。

看到战士们的宿舍,高参谋明显愣住了。

破旧的营房,漏风的窗户,被褥都是补了又补。

但架子上、床头柜上全都收拾得干干净净。

食堂里,炊事班正在准备晚饭。

锅里煮着山上挖来的野菜,配上自己种的萝卜。

荤腥只有一小碟咸鱼,还是好几个人一起分。

“小高,你看看,这就是咱们基层连队的真实生活。过年能美美地吃上一顿肉,对战士们来说多重要。”老马意味深长地说。

那天晚上,高参谋主动找到老王,向他询问养猪的经过。

听完老王的讲述,他的眼圈都红了。

腊月二十九这天,六连杀猪那天,高参谋一大早就来了,还自告奋勇地要帮忙。

看他动作生疏,老王就手把手地教他:“高参谋,这刀要这样切,才能把肉分得均匀”

这天晚上,全连官兵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领导们和高参谋也来了,饭桌上其乐融融。

郑海生注意到高参谋一直在偷偷抹眼泪。

等到他端起杯子时,声音都有些哽咽:

“同志们,这几天我明白了,当干部不是光靠背条例、执行规定。关心战士,要从点点滴滴做起。

今天这顿饭,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真正的部队感情。”

老马也动情地说:“来,大家举杯。祝愿咱们的战士越来越好,部队越来越强。也祝愿小高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好干部。”

六连今年的年夜饭非常丰盛,与以往有所不同,这次年夜饭是由军区前来慰问带来的食材。

食谱则由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众筹”而成,再由炊事班协助大家共同烹饪。

如此新颖形式的“跨年会餐”,源于郑海生连长的“灵光一闪”。

他发现,伴随着春节的临近,年夜饭成了战友们热聊的话题。

“以往是炊事班全盘负责,把年夜饭端上桌;这次我们发动大家全员参与制作,不仅能让每个人吃到家乡味,还能提升跨年的参与感和互动性。”他说。

一场特别的“跨年会餐”就此拉开序幕。

帐篷搭就的厨房操作间内,来自岛城的战士小林开始制作油焖大虾——这是他从小吃到大的菜品,母亲在锅灶前忙碌的身影深深印记在他的脑海。

洗虾、开背、去虾线……看着下入油锅的大虾滋滋作响,青色的虾壳逐渐泛红,闻到逐渐升腾起的熟悉香味,不光是小林,另外几名东山籍战士也仿佛回到了家乡。

帐篷外冷风吹来,操作间升腾起水蒸气。

透过雾气,隐约能看到灶台旁一个壮硕的身影在舞动锅铲。

他是来自东北黑江省的老班长郝平,锅包肉是他的“拿手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