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白天的时候,寿衣就已经给穿上了,都是棉得,这都入夏了,人能不热嘛,就得一直给擦汗。

就那么看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老爷子的呼吸就已经不太明显了。

又坚持了一上午。

农历五月十七日中午十二点零五分,正晌午时,老爷子了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妈,我给我太爷顶幡摔盆。”

好些个农村的老人,为啥重男轻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图着死的时候有人给顶幡摔盆。按道理,老爷子好几个儿子,这都是儿子该做事情。老太太当初是老爷子做主让大儿子顶的幡。都说重孝压三年运气,儿子多的,特别是老人没啥遗产的,都不想顶这个幡。怕压了运。李老爷子不存在这个问题,几个儿子都巴不得呢。正常来说,是要李四公出来的。老太太那是特殊情况。到了老爷子这儿,毕竟是归了他这一房,养老送终都是他该做的。

“那就去。”雪雁乐意成全孩子的孝心。

她这么一说,别人也都不能说出来什么。

虽说不是长房长孙,但是小言给老爷子养老了,这是整个兴隆镇都知道的。

再说了,本来每个孙子重孙子其实也都是有资格的,跟老爷子的血缘都是一样的远近嘛。

老人最后一件大事儿了,虽然不说像是皇家似的讲究啥承重孙的。可谁还不想挑着最有出息的后辈顶幡呢。只是都怕压运,没人抢这种事的。胡香秀心里倒是想过让小风顶幡,她的想法儿是孩子还年轻,上学呢,都是家里养着,涉及不到运不运的。再一个,也想通过这个事儿,让孩子对李家有归属感,知道知道自己的根儿在哪。不过她也就是想想,还没等她说出口呢,小言就把事儿揽过去了。她还松口气,不用压自家三年财运了……

老话讲究七不出八不葬,老爷子年纪这么大,算是喜丧。原因也该放三天。

考虑到天气问题,还准备了好几个冰盆放在寿材边儿上,让人看着,化了就换新的。

农村的葬礼很繁锁,一趟一趟的,一天三次的折腾,上亩什么的,得亏屯里的小亩就在屯东头儿,李家又是最边上,离着那小亩没有一百米,就那,一天三个来回,小言着着三十多斤重的幡,到了亩上又要三跑九叩的,非常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