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知道,她可没有到古代来搞教育的想法。

这灵山小学堂,之所以会举办,其实当初她就是想教两个弟弟向学,好让两个弟弟能按照爹娘的遗愿走科考之道,最后若是能换得一官半职,也算是圆了宁知中生前的遗憾。

放牛放两只也是放,放一群也是,宁初夏当时想到了宁知中生前在村中办的学堂,原身感恩于河畔村村民对她的照顾,宁初夏自然也愿意回报这份善意,于是便和村民商量,可以把人送到山上,跟着无论是识字或是学点别的什么。

她那时候本以为村民不会信她,但是那场官司倒是机缘巧合佐证了她尽得父亲真传。

村民听回来的村长说了,便也信誓旦旦,认定了宁初夏必然是从小耳濡目染,识字懂画,起码比普通村民要好一些。

人送来了,宁初夏自然也认真教,她在后世还是教过不少学生的,这一教,一切便开始了。

村中的小孩比她想的要上进一些——其实这也正常,后世的念书,更像是“大家都念,你也要念”,可在村里,能被送上来的小孩,都已经接受了爹娘的洗脑教育,他们知道他们是占了便宜,若是在其他地方拜师学艺,那可要花大钱。

宁初夏会的东西很多,宁知中不在了,也没人到地下去问一问他到底教过女儿没有,再加上多年独居,早就点亮了一切技能的法传真人,师徒二人什么课都开。

已经从灵山小学堂“毕业”的孩子,有开始做行医的,挑着些草药,便在周边几个村落打转,挂上师承灵山观的名牌,凡是家中有个头疼肚痛的,都不介意花点铜板找他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