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歌未为难他,正好秦实还未动身,沈歌干脆送他与秦实一道归京。

至此,学院内四个子学院两百零三名学生,唯有荀飞光,沈歌,胡奈青,蛮子,百里宜,韶信等几名先生,偶尔有将士会被抓壮丁抓来上课,配置着实有些寒碜。

胡奈青作为总院长,边管杂事边代管工学院,反正亦不过十八名学生,不算麻烦。

荀飞光与韶信管军学院,说是他们两人管,其实两人也就上个课,荀飞光偶尔上一节,韶信五日上三节,有时韶信会随手抓有经验的百夫长过来讲经验,多余时间仍由学生中选出的小队长带领操练,完成上头老师布下的课业。

整个清凌卫中,知晓军事的人不胜枚举,他们军学院人虽最多,实则却是最好管的那个。

沈歌看好的那几位年轻小将都入了学,比如范垂大他们几个。他们原本就有带兵经验,帮着韶信等先生管起人来再顺手不过。

军学院并不只讲实战,忠义等理念也未少讲,不过这个“忠”乃是对荀飞光的忠,而不是对皇帝的忠,这个义也并非是传统的义,此义乃是对同袍的义。

实践要有,理论亦不能少,沈歌想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忠心清凌卫出来。

商学院由百里宜与蛮子管,此乃他们的老本行,两人管得十分顺手,才开学十来天,他们已带学生出去做生意两三次,学生们纷纷表示大有收获。

至于农学院,乃是沈歌硬着头皮跟上,作物的肥料研究,生长环境研究,抗病研究等都是空白,正好春天已到,沈歌便带着五名学生下田耕作,在相同的田地条件下种了好几块田,打算用不同的法子种植田里的作物,做个对照组,完成大型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