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不但我回来,我们学校的教授也会跟我一起过来,你找个时间跟村长说一声,估计村长比你明白。”
懒得跟张二姐解释,陈馨搁下电话,直接卷起从网上下载打印的图纸就去了人文学院那边找教授去了。
她跟人文学院的老师不熟,这位姓桄的教授还是主动来找她才认识的。
桄教授也是少数民族出身,他这个姓陈馨是第一次看到。教授解释,他这个本来不是姓,他家是木匠出身,这个桄是木匠的一个工具。当年他丧父,母亲改嫁给汉族,他没改名字,但是在读书上户口的时候,他继父思来想去还是给他取了个汉姓,就用的这个字,说是纪念他亲爸。
桄教授长大了没继承祖业当个木匠,他成为了一个研究者,专门研究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知道陈馨这个人,还是他的学生把陈馨发表在网上博客里的,关于少民文化特色的旅游专栏文章给他看了,他才知道英语系居然还有个喜欢民族文化的学生。
桄教授不但自己研究文化传承,他儿子还在他的影响下既传承了家业,又延续了他的爱好,是一位业内有名的民族建筑设计师。
陈馨要去找桄教授,就是想要求助他儿子,为这个会馆进行设计。
“桄教授,我的想法是利用这个会馆建成一个民族文化馆。那边的地方戏剧是傩戏和梆子。我曾经在一个小村庄看过一场演出,服装很旧,演员水准也不高,但是韵味很浓,很有地方特色。我觉得这些东西不能丢,如果建一个这样的戏台,在节日的时候请戏班来唱戏,既可以弘扬文化,又不至于让这些地方性小戏种失传。但是这种事情不能我出面,没那么大的面子,所以桄教授愿意跟我一起去看看吗?”
桄教授当然愿意,不但自己去了,还把儿子儿媳妇也叫回来一起去。
他儿媳妇是曲艺剧院的演员,因为生了孩子之后身材有点变形,现在上台的时间不多,基本转了文职,还要教导小演员基本功,工作也很繁忙。这次被公公店名要求一起去看看那个地方戏种,他儿媳妇很乐意,还专门给剧院打了报告,剧院领导也支持。
一路上桄教授都在感叹现在的文化流失,说到外来文化对本国文化的冲击,老先生就热血上头,一个人可以批判一整天不带停的。
陈馨以前一个人在张家村附近的城镇游玩时就把当地的民风民俗了解得七七八八了,这次在火车上没事儿干,就把自己的资料拿给桄教授一家人做参考。
桄教授的儿子对陈馨说的那个会馆很有点想法,但是得去实地看过之后才能落到实处。
“到了,这里就是我们的选址。你们看这个塌了一半的院子,就是以前的宗祠。不过以前这家宗祠的主人在几十年前就搬离了,之后这里再没有人看管,怕房子垮了伤到人,这大门锁上没打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