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有当地的特色饮食,不过味道很奇特,至少陈馨是没有把东西吃完的。之后在老板的介绍下,她坐了去县里的班车,一个半小时到达了县城。
这个县城就完全是七八十年代的建筑为主了,饮食住宿便宜到不可思议,但是相应的,条件也就不够看,只能保证床单被套是干净的,其他你想要也没有。
陈馨多了个心眼,她自己在张家的时候用素色棉布打了一套旅游被套,设计采用的后来某宝上通用的款。出来在大城市的酒店还行,这些小地方的住宿条件对于穷游的孩子没问题,对于有洁癖的那就是个灾难。
县城里并没有值得玩耍的地方,不过旅馆的老板娘跟她说这里过去大概五十多公里有个少数民族的聚集地,那边的建筑非常有特色,还保留着几百年前的建筑风格。
老板娘是把陈馨当做了那种追求艺术的大学生,对她挺照顾的,还主动帮忙联系了过去的车。那车是给当地送信件邮包的县邮局的邮政车,小二排的货车,陈馨给了二十块钱,对方答应把她送过去,回来的时候只需要跟当地的邮政所说一声,如果有车回来,可以再把她捎带回县城。
第163章 好客的桐妹
邮政所在寨子大门的右侧,是一栋五六十年代修建的青石瓦房,后面是一栋三层的小楼,用的红砖修的,但是屋顶瓦檐都是典型的本地民族的风格。
十多米的一座风雨廊桥进去就是寨子的大门。大门旁边有两座尖尖的高四层的建筑,下面每一层有四个窗口,最顶上的那一层有点像城墙的造型。据说这是寨子在旧时的塔楼,专门放哨用的。在寨子的另外三个方位也各有一座,中间的塔楼要矮一些,主要是着急大家开会用。
这种碉堡塔楼最著名的还是陈馨的老家那边的民族建筑。那个民族的每一个村子都有好几座塔楼碉堡,能容纳下村里的所有居民。是战时重要的军事建筑,也是平日里警戒放哨的据点。
陈馨到了邮政所,跟人打了招呼后,拿起老板娘给她介绍的那家住宿客栈的地址,照着邮政所的人的指引进了寨子。
寨子是狭长型的,中间有一条河,还有一个专门挖掘出来的水塘。这个水塘用来储水灌溉,在洪水期也是分洪泄流的重要设施。
很多民族都有建造风雨廊桥的传统,还有专门给妇女们修建的沿河边一字排开的洗衣台。
陈馨要去住的那家就在第三个洗衣台后面的那座三层吊脚楼。
屋主叫桐妹,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女人,很精瘦,个头小小人也黑黑的,但是她的能干在寨子里也是出名的。老板娘说桐妹的男人十几年前离家出走就没再回来,这么多年来,桐妹一直都是自己带着三个孩子奉养四个老人,她男人的兄弟姐妹家庭条件也不好,只能按能力给与老人一点生活费,其他的开支全是桐妹一力承担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