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把这些陈年旧物分门别类,从叠放得整整齐齐的竹简和帛书之间,还能依稀闻到灵帝一朝特有的腐朽味道一一有一部分奏疏已经发霉了。
曹操随手拿起一卷,徐徐展开,竟然是蔡邕(蔡文姬之父)担任议郎的时候写的奏疏一一“伏见廷尉郭禧,纯厚老成;光禄大夫桥玄,聪达方直;故太尉刘宠,忠实守正:并宜为谋主,数见访问。”
老太尉乔玄是第一位认可曹操的名士,又一次看到这个名字,想到故人长眠,曹操感慨万千:“文若,孤想拜祭乔公。”
荀彧:“乔公清廉刚直,如渊之浚,如岳之嵩。请允许彧也一同拜祭。”
曹操的目光又落在“廷尉郭禧”这四个字上,蔡邕认为可以担任谋主的三位名士,除了郭禧,其他二位都已经不在人世。而郭禧的子侄,都在为他效力。
曹操迟疑了一下,还是说出了他此行的目的:“司空仓曹属还缺一个主簿,孤看杨修就很不错,让杨修明天来司空府点卯吧。”
这不是在和荀彧商量,而是通知他。
荀彧沉静如水,只答了一个字:“诺。”
第134章
这一年四月,曹操在仓亭再次击败袁绍。
九月,睢阳渠提前竣工,讨伐袁氏的粮草运输从此无忧。
十月,关中段煨等将归附曹操,孔融奏请恢复朝廷的各项祭礼。
荀彧认为乱世民生凋敝,不宜将大量赋税用于祭祀活动,他和曹操商议过后,决定先恢复冬至和正旦的祭礼。
冬至日,天子刘协率领公卿百官出行,曹操带掾属和虎豹骑相随,众人于许都城的北郊,举行迎接冬至节气的祭礼。繁霜降兮草木零,鼓乐齐鸣,古朴苍凉的祭歌声中,男女巫祭跳八佾之舞。
祭礼之后,天子刘协想要起驾回宫,曹操不点头,负责天子仪仗的虎贲士和羽林郎都不敢动。然而公卿百官正围绕着曹操,一片歌功颂德之声。曹操居然没注意到天子想走又走不成的尴尬。
赵温、孔融等老臣都发现了刘协的窘境,却觉得曹操正在兴头上,不方便开口讨人嫌。唯有荀彧出列行礼,直言道:“明公,陛下要回宫了。”
场面陡然一静,曹操抬眼,目中闪过一丝戾气,下令送刘协回宫。
郭嘉有点发愁:荀彧外柔内刚,有些时候,刚直甚至超过田丰,永远也不可能去迎合时局。而曹操这段时间被一群马屁精捧得飘飘然,野心越发膨胀,荀彧模糊的立场,已经成了曹操的心病。
十一月,曹操回了一趟谯县老家。他儿时的玩伴,都于战乱之中离散,转了一圈,连一个能说说话的人都找不出来。反倒是回许都的那天,偶遇一位故人,是杀猪大将军何进的故吏。
何家幸存下来的人,也迁居许都,日子过得十分拮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