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琏儿此次到扬州,可是有事要办?”

贾琏道:“南下金陵之前,苏先生给了我一封江南书院的举荐信,杨先生也让我在考过童生试后,便入江南书院进学,接受几位大儒的教导。因着多年未见姑父与姑母,侄儿便先来姑父的府上,看望二位长辈了。”

林如海闻言,不住点头,感叹贾琏的两位师父果然有远见。

别看京城是大周朝的经济政治中心,在文化上,却输了江南良多,江南出大儒,每一次的科举,得中的江南学子总能独占所有考生的一半,三甲之中,江南学子更是常客。可见其文风之盛。

贾琏留在江南求学,在林如海看来,再好也没有了。

“如此甚好。只是不知琏儿的师父是哪一位?”

贾琏道:“侄儿有两位先生,蒙师是杨逸之先生,另一位是苏瑾苏怀安,两位先生都是出身自江南书香世家,也曾在江南书院求过学,因此才会建议侄儿过来江南求学。”

林如海恍然,“我道是谁,竟能教导出你这样的学生,没想到竟然是那两位,难怪了。”

知道贾琏的师父是谁,林如海原先想要收贾琏为徒的想法,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忽又想起贾珠来:“琏儿不是和珠哥儿一同南下考试的吗?珠哥儿如今何在?”

以前,因为贾政总自诩是读书人,和林如海的关系还不错,反倒是对贾赦颇为看不上眼,怎么两个侄子一起南下,只大房的贾琏来了,贾珠却不见?扬州和金陵可是很近的。

贾琏道:“前儿接到京中来信,二婶娘又为二房添丁进口,小堂弟生而含玉,是个极有造化的福娃娃。珠大哥哥母子兄弟情深,挂念母亲幼弟,在收到家中来信的第二日,便登船回去了。此时只怕已经快到京城了。”

林如海点头,他也想起来了,那个时候,他们一家还没有到扬州,正在半路上呢,侄子没有一来就拜坊他们夫妻两个,倒是不奇怪了,没见他们才刚安顿下来,琏哥儿就来了么?还给他带来那么大的惊喜。

“原来如此。既是这样,往后琏哥儿就在我们府上住下吧,那江南书院离此地并不远,每日里上下学很是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