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收产粮区谷物集中上市而价格低的时候,白圭就大量收购廉价谷物。

然后利用农人售卖粮食想要换取服饰家具的心态,用可以存放更久的丝织品、漆器等来兑换,这样刚刚支付出去的粮款再次回到自己手上。

一次经营,双倍利润。

.

汉朝,桑弘羊非常懂白圭的策略,含笑抚须:“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农人觉得粮食够多了,想卖出去换东西,那商人就迎合需求买回来;

农人想要买新衣服新家具,那商人就提供新布匹新漆器,同样是迎合农人的需求。

说什么“无奸不商”,不过是人类本身就有需求,商人迎合了人类的需求罢了。

比如他,迎合帝王的需求,不也是一种商?

【在经营策略上,白圭已经有了长线投入与短线投入的概念。】

比如面对大众化商品,以薄利多销为主,比如普通的木质农具,家用的手工品,就选择短线投入;

面对容易受到季节和气候变化影响的产品,就会选择长线投入。

旱灾之年舟船廉价就购入舟船,水灾之年车辆廉价就购入水车。还有需要等待丰收的良种和粮食,进行反季节操作,购入商品长期贮存,利用商品市场冷热转换的时间差,通过获取价格差来赚取利润。

除此之外,还有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立的特殊背景,让商人从这个国家带去另一个诸侯国喜欢的奢侈品,因为路途遥远不易保存,选择重量不大易于携带、价格高昂易于保存的货物,也属于长线投入。

这样的长线投入,赚取的就是国与国之间的价格差。

【在远古时期,经商活动还只是以自身需求进行贸易,但是到了商家学派出现,就开始有了商业道德的行为准则,这也是一行有了行规,有了灵魂。】

白圭当时的名望可比王侯,但是在经商过程中,提倡的是与民同乐,与受雇于自己的普通员工同苦乐,经常一起吃饭,一起劳动,颇有现代企业家亲近员工的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