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想到元后,又想到被废得太子,面颊上肌肉抽动。
他扶着座椅扶手,此时的他已经完全进化成一个合格的时候皇帝,霸道、多疑、□□,哪怕心中起了对元后临终嘱托食言的愧疚,但也很快平息。
“别怪我没能遵守承诺,实在是我们的儿子胤礽他犯下大逆不道之过……”毡包中响起一声细不可闻的喃语。
【从
这里大家能看出皇长子与嫡出皇子仅相差两岁,这也为后来的兄弟相争埋下伏笔。就如同李承乾和李泰这俩一母同出的亲兄弟都能打出狗脑子,更不要说康熙这同父异母的两个儿子,一个占长,一个占嫡,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太子下台,爱新觉罗·胤禔很大可能继承皇位。】
【他也觉得自己有这希望,这就导致爱新觉罗·胤禔接回宫后处处与太子争。】
康熙陷入回忆,年幼时两孩子相争他并未觉察出哪里有问题,或许是带着滤镜,不论怎么看,都觉得儿子可爱。
哪怕是两兄弟争夺他宠爱他也没当一回事,他宠爱胤礽,不代表不爱胤禔这个长子,胤礽未出生前他就十分挂念这个被送出宫的长子。
等长子回来,他抱着补偿他年幼未长在父母身边的心理对他多有优待。
也因他的优待让长子对太子没了敬意,处处与太子争夺。
【纵观历史,大家应该知道皇帝册封太子起码要在孩子立住,哪怕刘彻早期只刘据一根独苗,都得忍耐到刘据满七岁才册封他为太子。】
【为何康熙在嫡子满一岁就迫不及待立他为太子?这不得不提一下当时复杂的时代背景。】
【闯王李自成杀进北京城,崇祯皇帝覆面自缢,明亡李自成没在北京登基,反而劫掠一番弃城跑了,这让关外清政权捡了便宜,康熙是清朝立国以来第四位皇帝,入关进京后的第二位皇帝,是不是听起来距离明朝很远?毕竟都换任四位皇帝辣,可实际上康熙登基时距离明朝灭亡也才过去十七年。】
【康熙八岁登基,他爹为他留下了四位顾命大臣和一位祖母辅政。这配置放在汉朝无论哪一位皇帝都得压得死死的,哪怕是唐朝皇帝也没那么容易翻身,清朝不一样,刚入关还没洗干净脚的满人可不讲儒家孝道那一套,顺治帝亲政后就专门跟他母亲孝庄太后对着干,不满他母亲干政还颁发了一块“太监后宫不得参与军政,违者斩。()”的铁券,这简直就是指着他母亲鼻子警告她不要干政。】
【后宫不得干政?()”自周朝起便有的规定,然而历史出色的女性执权人此起彼伏,历朝历代都有后宫干政一说,哪怕历代皇帝做了不少制约还是避免不了这种情况,满清入关只多尔衮捡起这一套想要限制孝庄太后干政,多尔衮死后这句自然成了空话,可由顺治这个亲生儿子说出来难不伤了孝庄太后的心,哪怕孙子年幼登基,有臣子奏请太后垂帘听政也被她拒绝。】
【少了太皇太后这座大山,康熙皇帝亲政道路上不只是少了一个大敌这么简单,不是敌就是友,太皇太后成为少年天子的背后靠山,让他可以放开手脚跟权臣争斗,六年干掉权臣,十四岁亲政。】
汉武帝羡慕的泪水从嘴角流下来,这是什么神仙爹?
他爹怎么不给窦太皇太后也来这一套?
哦,他爹也得给太皇太后低头,那就没事了。
【说实话,清溪再看这份资料,都无法目视自己的十四岁,我的十四岁在干什么?头疼成绩被父母老师关心早恋问
()题,哪怕是男生顶多也就在球场和游戏里发泄精力,跟古代人的十四岁相比,全然是白活一场。】
【前面说了康熙登基距离明灭亡也才过去不到二十年,这个时候明朝投靠清朝的二五仔都还活着,清朝入关,人少不足以统治偌大中原,便扶持了三个汉人政权,分别是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扶持这三个藩王本意是“以汉制汉”,对付李自成的大顺朝和南边的南明小朝廷,等到康熙亲政,名义上已经实现大一统,异姓三藩王自然而然成了朝廷尾大不掉的存在。】
【更不要说三藩掌握大量兵马,控制地方政权,手中掌握权力远比当地官员还要大,这就相当于三藩成了有自主权的国中国。】
【明时的建文帝朱允炆还不愿意看到亲叔叔做藩王,更不要说清朝的康熙了,更不要说这三个藩王还都是异姓王。撤藩行动势在必行,康熙十二年,年轻的皇帝下令撤藩圣旨,让三位藩王散去兵马还乡,将行政大权归于地方。】
朱元璋评价,“这做派太急躁了些。”不过比朱允炆那王八犊子要好一点,起码没对自己家人动手。
已经逃到琉球的朱允炆满脸茫然,“后世皇帝也选择了撤藩,历史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他不幸在于多了一群猪队友。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在平西王吴三桂看来,我背负着卖国贼的名声,投降清朝引清兵入关,大败李自成,擒杀南明永历帝,就是为了和后代子孙享受荣华富贵,这亲王爵位也才坐了两年还没坐热乎,你这小皇帝就想收回去,想屁吃!】
康熙垂眸,想起那段忐忑不安的过往,他祖母当年是不赞同撤藩,是他年轻气盛固守己见,年少除去鳌拜的功绩遮住了他的眼,令他以为撤三藩易如反掌。
事实给了他重重一记耳光。
康熙不少儿子盯着光幕,这是出生之前发生的事,很多人出生后三藩已经平定,哪怕赶上三藩之乱尾巴出生的皇子也未能对当年的叛乱有多大感受。
此时他们通过光幕看到这段往事,不约而同露出自豪之色,这个除掉三藩的少年天子是他们的汗阿玛!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起兵谋反,“三藩之乱”爆发,吴三桂起兵初期很顺利,当时满清入关才没多少年,普通百姓对于这个一上台就强制他们剃发易服的政权很痛恨,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一百三十余万汉人被杀的血海深仇无人敢忘,很快响应起兵者不知凡几,吴三桂出兵云贵向湖南进攻,很快占据了湖南的澧州、常德、岳州、长沙。】
朱元璋发狠抽出刀重重砍在案桌上,案桌一分为二倒塌,他话语中血气冲天,“给老四传话,给咱踏平辽东,不留女真一个活口,不将女真抹除,他也不用回来了!”
一百三十余万大明遗民呐,就让鞑子活活给屠干净了!
康熙眉头一跳,天音怎会提起这事?这些年他多次南巡,就是为了淡去这事造成的负面影响,此时旧事重提,岂不是将他多年努力都抹去?
一想到下次南巡
面对的是汉人仇恨目光,康熙就倍感头疼。
【而清兵呢,以骑兵为主的八旗铁骑,在入关二十年的腐化下早无当年的风光,清兵勉强集结在荆州、武昌、宜昌与吴军对峙。偏偏屋漏偏逢连夜雨,本在观望吴三桂与清兵战斗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福建耿精忠、台湾郑经接连响应吴三桂。】
【清政权危在旦夕,一个弄不好得被汉人赶回辽东老家打猎。战事失利消息不断传入京城,八旗贵族人心动荡,不少人提议退回辽东,康熙皇帝这时候立年仅一岁还未扛过天花的次子做太子,就是考虑若是战况凶险就让太子退守辽东。】
爱新觉罗·胤礽愣了一下,他被立为皇子不应该是额娘临终前的请求吗?
【一旦清兵失利,留在北京的康熙遭遇不幸,远遁盛京的嫡子可立即登位以保证皇位顺利交接。】
康熙眉头紧锁,这种被人研究看穿的不悦,令他深感被冒犯。
听到这里他也意识到天音是后世人所言,所以大清亡了后,汉人重新夺回了江山?
康熙并不在意大清会不会灭亡,天下就没有永恒的王朝,当年大清差点退回关外,就算后来被赶回去他也不意外。
【也正因为太子立得太早,其他皇子连表现的机会都没有就被踢出继承人之列,使得皇子们很不服气,开启了“九龙夺嫡()”手足相残。】
爱新觉罗·胤禛凝眉,盯着九龙夺嫡?[”四字,说出心中疑问,“谁是最终胜利者?会是老八吗?”
【康熙皇帝立下太子后,八旗贵族心稳了下来,这个时候又传进京一个好消息,吴三桂占据湖南不再北进,而是沿江布置防御工事,康熙皇帝大喜见机采用分化手段,只盯着吴三桂打,其他反叛者采取招降,同时给足汉人将领信任,连番操作后朝廷军队士气大涨。】
【三藩叛乱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康熙皇帝总算是能松一口气,短时间内不需要考虑将太子送往辽东。康熙十五年,在耿精忠、尚之信相继投降清朝后,独木难支的吴三桂在康熙十七年称帝,此时他已经六十六岁,身患重病,穷途末路。】
【做了五个月皇帝,吴三桂病死,得知这一好消息康熙皇帝大喜过望,他终于将这老贼熬死了,清军正式进入反攻。】
李世民无语,“这吴三桂起兵到底是做什么?就为了跟清皇帝划江而治?”
程咬金嚷嚷道:“天音不是都说了他是一乱臣贼子,想到的是自己利益,哪里如陛下一样,身负收复大好河山使命!”
“这种人连枭雄都算不上,只能算小人,眼皮子浅只盯着眼皮底下那点地盘。”
朱标摇摇头觉得可惜,“距离驱逐建虏仅差一步之遥。”
朱元璋早将一切看穿了,“一反复小人,将手里那点地盘当宝贝藏着,生怕败给建虏,手中的那点筹码赔了进去。”
【三藩叛乱这几年并没耽误康熙皇帝生儿子,吴三桂死这年他得了两个健康的儿子。】
【或许是前面死的儿子多了,
刘彻再次羡慕到流口水,养生这玩意还能助人生儿子?
?想看玄北写的《盘点历史谎言,从朱棣吃猪粑粑开始》第二十七章吗?请记住本站域名[
【儿子一多就不值钱,更不要说他还有一个最心爱的太子在,若是说皇帝给儿子的爱有十份,其中太子独占八份,皇长子凭借年龄优势占据一份,最后这一份归为幼子。这里的幼子不是专指一个人,皇帝的这份宠爱会随着皇子长大转移到更年幼的皇子身上。】
【儿子多,不代表皇帝撒手不管,事实上康熙皇帝对于儿子的功课要求非常苛刻,他要求皇子文武双全德才兼备。】
画面跳转,一页表格出现。
【我们来看一份康熙年间皇子的课程表,假如有人穿越到清朝有幸成为康熙的儿子,那么他凌晨三点就要起床,五点老师来之前要先复习昨日所学,预习今日功课,五点到七点开始学习满汉蒙三种语言一直到中午。】
【这里提一下康熙年幼读书会以满一百二十遍要求自己,他也这样要求皇子们,所以皇子读书,往往会先读一百二十遍再写一百二十遍再背一百二十遍熟到完全记住才会学下一段。】
上书房年幼的皇子一脸苦瓜色,他们多羡慕已经出宫开府的哥哥们,哪怕出宫后要自己养自己,但起码不需要一年到头早期读书!
【到了中午后年幼的皇子可以放学回阿哥所吃饭休息了,成年皇子没这个优待,吃完午饭后要继续学习骑射。】
【满人以马上骑射得天下,祖传技能不能丢,骑射要专要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