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瑜没有多言,只是看了他一眼,随后慢吞吞的朝前走去。
考前的这场风波并未扩散,只有少数人心态不稳,徐瑾瑜照旧来到了自己的号房。
因为考棚被重新布置的原因,徐瑾瑜不用担心下雨,只是看着屋外的空地,微微失神。
他觉得现代有句话很有道理,学历只能筛掉学渣,可筛不掉人渣,科举亦如是。
倘若李守言这样的人入朝,真派其驻守边疆,治理百姓,如今宁锦两州焉在否?
……
会试第三场,在一阵钟声后,正式开始放题。
按照常理,这第三场应当是三场考试中最简单的一场,毕竟考生们经过前两场考试,已经都精疲力竭,若是再行施压也无法得出好成绩。
然而,作为头一届被改善了条件的考生,主考官本着身体不受苦,那就脑子受苦的原则,又一次提高了难度。
于是,这场景庆二十六年的会试题例成为此后大盛朝在内的,难度最大的一场科举!
本场考试共有三题,从题目上大大的减轻了考生的压力,但要是考生从这一刻开始高兴,那就高兴的太早了。
这三道题,没有一道是白出蹭分的,每一道题目各种杂糅,比如明明是时务题,但需要考生以四书五经中的经文起题作答。
听起来很简单,可是时政之事又哪里有简单的?
以经文起题,便意味着作答文章的整体基调也随之定下,这对于那些习惯于用辞藻华丽来掩盖自己内涵不足的考生来说,又是一大灾难。
徐瑾瑜记下了题目后,便垂眸在脑中仔细构思,不得不说,也就是大盛对于会试选录没有固定人数,否则主考大人只怕都要完不成业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