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页

“对,就是言语。”

萧瑾不紧不慢地说:“不过?,并?不是像御史大夫那样站在宣政殿上掀起一场骂战,而是借百姓之口,将声音引向京城,让圣上听?见。”

徐郡守听?得云里雾里。

萧瑾却笑了笑,根据某个经典案例解释道:“倘若徐大人修建一座高楼,刻大齐今人诗赋于其上,再?请一名士作赋。如若对方的文章作得够好,将你的名声和?功绩传遍各州郡,便是有人刻意想阻挠你,只怕也奈不住民心所向。”

“更何况,如今穆丞相在朝堂上如日中天,父皇正需要有人来制衡他?。此计若是能够成功,到时候郡守大人名声大噪,遣派回京中加以重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楚韶顿时明白了萧瑾的想法。

不过?还是笑着提出了一个疑问?:“也不知道王爷究竟要请怎样的名士出山,才能作出传遍大齐的文章。”

这是个好问?题。

徐郡守也有些好奇,毕竟如果真有这样的名士,恐怕也是不肯轻易作赋的。

这时候,萧瑾已经开始在心里打《岳阳楼记》的主意了。

有那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需要稍加改编,她?还不信徐郡守的名声传不到京城去?

于是微微一笑:“本王倒是认识一位高士,可为郡守作赋。”

徐郡守按捺住了内心的激动之意,试探道:“如此甚好,只是不知那位高士目前是否身在庆州?”

言外之意,自然是希望萧瑾能够引荐一二了。

萧瑾摇头。

范文正公?他?不在庆州,他?在必背古诗文里,在次元壁的另一边,在广大学子心中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