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瞒你们说,我真的这么问了。荣格女士很慷慨地给我看了她的考试文章,《白色蜡烛》。”
《白色蜡烛》描述了一个住在古堡里的妇人。她在阴沉里的古堡里住得并不开心,每日的活动就是在草坪上散步,吃吃豌豆做的三餐。古堡里的角落总是莫名亮起一支白色蜡烛,火光不大,但是使得古堡烟雾缭绕。妇人都要晕过去了。
妇人总是对白色蜡烛生出一种恐惧,不敢靠近它,只能祈求它快点熄灭。她感觉生活在古堡里总是止不住心慌,每晚总有大门咿呀的开门声,野兽般的闷哼声,滴答的水声。妇人怀疑是白色蜡烛的诅咒,因为白色蜡烛燃烧这么久,居然一点都没变短。
一天她打开抽屉,发现一排排的白色蜡烛像尸体一样整齐排列。她吓了一跳,心慌地跑出大门。她很少出门,门外的世界对她来说太过陌生与不安。果然她一出门,就看见一只诡异的黑猫朝她发出凌厉凄惨的叫声,仿佛一个婴儿在哭喊。
仿佛某种预兆般,妇人再也忍不下这种生活了。她用尽她的力气跑回房间,拿出尖锐的大剪刀,咔哒一声剪断了白色蜡烛的芯线。白色蜡烛熄灭了。
几日后,古堡空无一人,路过的街坊则在闲谈:“听说了吗,前几日,一个精神分裂的妇人剪断了她丈夫的喉咙咧。”
临时聊天室在夸荣格女士写得真好。领航巨轮的部分乘客快速看完《白色蜡烛》,和同族拉出紧急会议。它们都是种族里的精英,拥有更好的文学鉴赏本领。
“虽然都是描写恐惧,可派别确实截然不同。”
一位参加过黑市的乘客神情凝重地说。
“《与克图尔克同行》更倾向于对未知的恐惧,这是基于一个冰冷的无情宇宙而存在的。而《白色蜡烛》更加探究人的内心情绪,更关注个体的命运,事情的真相反而是寻常的。它用文字让我们体会到这些会被忽略的情绪变化……”
“而且意象确实不同。”另一位乘客说,“意象的选择是文学派别一个比较清晰的划分。克系,总是流脓的、黏腻的、冰冷的。而《白色蜡烛》却显然是吹着冷风的,更为柔和,还有点临终般的温暖,你们看古堡、蜡烛、束缚的黑裙,比起挥舞的触手,不是更加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