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自己的想法跟戴姯这么一说。
戴姯同样作为科研人,也是差不多的实用主义的想法:“研究所再单独开个纺织相关的门类。针线局的老人应该不少的,就是这些人算是匠籍还是什么?他们是不是挂在工部下面?回头工钱是咱们所里出?”
宋星估摸不准,但是他有绝招:“皇兄!”
就在边上的竺瀚就过来了。
竺瀚肯定管不到这么细,但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让人记下来之后,等过完年官员正式开始工作,就可以安排下去。
这点小事情,没什么人会反驳。
在研究所和各地农院和技工学院已经开办了数年的现在,只要眼睛不瞎,就能看到这类学院拿出来的成果,以及对民生的切实改善。
做人,无非就是衣食住行四个字。
大梁建国四年,在吃、住、行这三个方面,给百姓带来的改变是非常巨大且直观的。
相对而言,穿衣方面虽有改善,但并不大。
当然,伴随着棉花的横空出世,已经可以看到百姓的穿衣方面会有长足的进步和改善。但毕竟刚刚开始,想要形成规模种植和生产,显然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办到的。
但,棉花的优秀显而易见。
比起麻布,棉布更加柔软舒适,尤其是棉花的保温性是完全碾压麻布的。
在各地衙门的主导下,一些种植苎麻生产麻布的区域,逐渐小面积试点种植棉花。
在最初的几年,棉花都是百姓随意种植上一些,然后由当地衙门统一收购。
渐渐的,各地开始出现一个叫做棉花铺的地方。有百姓拿着棉花去棉花铺统一加工。有直接换成各色棉布棉线的,也有干脆付一点加工的费用,拿了棉花的。
棉花铺可以弹棉花做成棉被,有现成的棉袄棉鞋卖。有些条件不错的人家,开始用起棉花絮的枕头。
等竺年和尉迟兰从姜地返回,出海去新京的时候,船上的一应织物,也大都换上了棉织品。
他们这一回是从东萍府出发。
东萍府经过竺婉几年的发展,城墙虽然还在原来的地方,但城的规模扩大了不小。
类似京城,外围从最早的梨园,逐渐被北部的各类书院,西部的陵园之类的包围扩张。
东萍府的地方没有那么开阔,往东州延伸过去的地方,从山上看下去更加明显。
往海州的萍州去的道路,全都修建完毕。
虽说山路不比平地,但极大改善了周围往来交通,很多物资人员往来速度快了很多。
东萍府以前就是走水路便利,如今陆路这块短板补上,城内商贸繁华已经不下于大梁的任何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