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兰给竺瀚和宋星请了安:“去了舅舅家一趟,正好那边要办喜事,多坐了一会儿。”
竺瀚咂摸了一下其中的意思,没吱声,转而说道:“正好时间差不多了,走,吃饭去。”
郑家办喜事,尉迟兰一个人去,没带竺年,是不是说明两个人的感情淡了?
这好事啊!
等他们自然不想在一起,他再给两人正正经经娶妻,生下孩子来好好培养也不迟。
竺年和尉迟兰对视一眼,跟在竺瀚身后。
今年两人回来最晚,竺婉和宋星比他们提前到了,晚饭就比平日里更隆重一点。
没邀请外人,但有歌舞奏乐,连最小的没满月的小皇女都被乳母抱着露了一脸。
竺年有些意兴阑珊,吃过饭就做出疲倦样,带着尉迟兰先离席了。
他们一走,宴乐也很快就停了。
嫔妃们和一些年纪略长的皇子皇女面面相觑,感觉到太子的地位。
竺年提早离席,半真半假,累是真的有些累,毕竟长途赶路回来。这次出发晚,为了赶路,有几天就睡在野外,虽然有马车,但到底没能睡踏实。再加上是自己家,他也懒得做戏。
回到东宫洗漱完毕,尉迟兰看他去书房,好奇:“不睡?”
竺年去看宫人帮他搜罗的放当年新书的书架,拿了一本小人书:“睡的。睡前看看。”
等两人都脱了衣服坐在床头,尉迟兰才说起今天去郑家的事:“二舅家的四妹妹成了亲之后要去建州,就多坐了一会儿。”
建州在梁州以南,整个大梁最好的阳沁盐就在建州。
“远嫁?”从京城到建州,好长一段路了。
“倒也不是。夫家也是京城人,小夫妻俩是一起考官到了建州。说是本来想考去梁州或者漓州,但那边要求太高,最后选了建州。”
“建州的要求也不低。”作为南地最适合经营的东南平原地区,像建州这种地方本来就比较富庶,教育普及非常快,是最早实行考官制度的,每年竞争格外激烈。
“两人是想趁着年轻,多去别处看看。郑家这一代的年轻人都挺有想法的。”这回他们给郑家准备了不少东西,尉迟兰本想着提前把那些礼物给郑家,免得再拉到东宫再拉去郑家那么麻烦,倒是没想到和郑家的年轻人多聊了一阵。
竺年就听他讲郑家的一些情况。
郑大舅桃李满园。郑家的年轻人不只是姓郑的,还有很多学生。
郑家自己也办了个书院,只是更像是私塾兼课外辅导班。
“他们男女学生在一起上课,这挺好的。”
“郑家毕竟人少,又都是自家人,一起上课没什么。他们学习进度也比一般学校要快得多,瞧几个学得慢的自己挺着急的。”
郑家的书院总共就三个课室,一个蒙学,一个基础知识的,另外一个就是大学课程。
同一个课室里的学生,学习程度和进度都不一样,得到先生的肯定,就能更进一步学习。反之,要是学习进度慢了,同样的东西人家学三个月,自己学三年,是个人都得着急,卷得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