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年他们在外面等了一会儿,伺候的姑姑出来,小声说道:“娘娘想去梨园那边住。那边还能经常走动走动,宫里头烦闷,回来就不怎么爱出门。”
“梨园那边靠河,避暑还行,冬天住着就太冷了。”
姑姑说:“太后就喜欢那边热闹。”
竺年就笑:“那等奶奶醒了,你跟她说说,我带戏班子过来……到梅园去演,再请些人来热闹热闹。”
“那敢情好。娘娘一定欢喜。”
三个人说了一会儿,姑姑又问了简姑姑她们的情况,又等了等见太后没醒,才告辞离开。
太后上了年纪,一直觉浅,这一天倒是难得睡足了一个时辰,醒来知道竺年他们已经走了,难免露出失望的表情,得知听戏的安排又很高兴。
过了两日,太后就应邀到了梅园。
梅园就在宫城边上,出门就到了。
嬉王府里不少人原本就是在太后身边伺候的,深知太后的喜好,一应安排再是妥帖不过。
竺年还邀请了一些和太后相熟的皇亲国戚,都是女眷,带上一些不到十岁的小孩儿来玩耍。
他们可以不给竺年这个嬉王面子,但不能不给太后面子,来的时候都格外考究。
不是去宫里头,用不着盛装打扮;但毕竟是和太后见面,也不能太随便。家中带的孩子,也得选一些活泼但不调皮的,太文静的也不好。
梅园本就以冬日的景色见长,此刻正是景色最美的时候。
竺年找了一些家人,扮做小摊贩,搭了一个小街巷的布景,卖各种花灯、扇子、伞之类的小东西,还有各种小吃,热热闹闹摆了半里地。
街巷口就立着一块石碑,写着“半里街”。
唱戏的戏班子除了有大戏台之外,还有两人三人的小戏,分布在街头巷尾。还有杂耍的,表演各种节目。
这些热闹对普通百姓来说不算陌生,但对于这些富贵人家的女眷和孩子们来说,她们还是很难看到的。
没别的,不安全。
别看京城已经管成这样了,依旧有不少拍花子之类。每年的庙会更是高发期,有富贵人家的孩子被拐走了,等找回来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个痴儿。
原本只是作为一场交际出席的客人们,不知不觉就陷入到这场热闹中。
由于都是女眷,竺年和尉迟兰没太靠近,坐在一间楼里,远远看过去:“瞧着像你画的糖巷的那幅画。”
看着遍地繁花似锦,细看全是黄泉路、烂钱山。
尉迟兰喝着甜米酒,舀了一勺给竺年尝尝味道,看他像猫儿一样舔了舔,又皱着鼻子去喝自己的红豆汤:“故纸堆的事情就别提了。我新画了一幅银城的,一会儿你帮我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