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页

果然是心黑黑,黑一起的皇帝。他就知道姜卓懂他的意思,但是教材这种关键点,怎么会让他编?

他一边装模作样,一边和姜卓讨论教材的细节,果然他需要负责编纂的主要是侧重工部和户部,另外还包括一部分吏部的相关的技术性的内容。至于其中思想教化的方面,他相信姜卓肯定有更好的人选,说不定都已经开始编起来了。

竺年趁着姜卓在,就把教材大纲先大致敲定下来。

等到了晚上,他又做了一顿还算丰盛的饭。

姜卓胃口大开,临走被竺年送了好几坛子酸萝卜酸黄瓜:“苦夏嘛,吃点酸辣开胃的。我过两天就去银城啦,父皇要是想我了,就来家里住两天,反正离得近。”

姜卓笑骂了他几句,倒是没有明确拒绝。

竺年的内院表面瞧着简单,其实内里处处考究。

宫里头倒是照着他这个内院的样式,也打造了一个小殿,但那是太后的居所。他哪怕是皇帝,哪怕太后现在不住,也不能还去睡在太后宫里头,不像样。

宫中冬日里有各种取暖设施,倒是不会冷,但夏日里只能放冰盆。

宫中不至于缺冰,但冰盆哪有这种这种全屋凉的舒爽。

竺年一直把姜卓送到大门外:“我这次去银城,应该正好葡萄熟了。也不知道收成怎么样,要是好的话,我试试自己酿一些,到时候您可别嫌弃。”

姜卓听着,愈发舍不得竺年离开,回宫的路上还想跟张茂实说竺年给自己穿拖鞋的事情,话到嘴边却转了个弯:“糕儿中午做了什么?”

张茂实报了一长串菜名:“嬉王是真讲究。听他说尉迟先生也是苦夏,家里解暑的东西都是常备。”说着,他拿了厚厚一本装订好的菜谱,“这都是嬉王抄的。”

姜卓拿过来翻了翻,视线没落在纸上:“小子真不错,就是心眼太多,太坏。”

书院,招的哪怕都是世家子弟,经过短则两三年,长则七八年的培养,学着他着意编写的教材,再由他信任的大家来刻意引导,将来就能收获一批又一批的忠君之士。

这样,他们出身如何,就不需要再拘泥。

但是这样一来,短时间内他们不能快速交接权利,让年轻一辈起来接班,从而有余力去攻打南王府以及周边。

南王府在前两年的战争中损失不大,正巧也需要时间来培养一支可用于北伐的骑兵。

竺年此计这是阳谋,他偏偏无法拒绝。

作者有话要说:糕儿:我,年糕,白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