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页

竺年和宋嫦长相比亲姐弟还相像,与会的宾客看他们两人和乐融融地交谈,谁都没提起那位还被幽禁着的前朝皇帝宋淮。

到了六月,伴随着前朝旧臣们的加入,单看京城,已经完全恢复了昔日的繁华。原本应该就封的常王依旧待在京城,也没有人提及。

街上人头攒动,往来皆是笑脸。

南来北往的商人们,将各地好吃好玩的东西带来京城,又从京城购买最漂亮最流行的东西带回去。

沃水码头边,迅速变成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货运港口。

原先城外的“破地方”,变得寸土寸金。

早两个月还无人问津的梨园精舍,如今还没造完,就已经卖出去了一半,没有人再嫌弃昂贵。

梨园精舍的名气太大,姜卓和姜崇两兄弟私下里也来了一趟。当然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看码头,回去之后给了竺年一个工部都水使的职衔:“也不用你干别的,把码头那一片好好整整,顺便把沃水的河道疏浚一下。”

姜崇补充:“顺便沿这沃水,多修几个码头。”

水运比陆运要便利太多。

姜国原先虽然有大河,但是河网稀疏,旱季河水很浅,不能行船,并不重视水运这一块。昨天他们去看沃水码头之前,心中还颇不以为然。

但是等他们看到了只需要一两个船夫,就能运输十倍数十倍于骡马的货物,那种心潮澎湃,让两兄弟在码头待了一整天不算,回到宫中还商量了一整晚。

这会儿两人的眼中还满是红血丝,但精神却极为亢奋。

要说水运,整个朝廷上下,最专业的人只有一个竺年。南王府就是水运起家的。

御书房内,竺年听得目瞪口呆:“不是,这‘顺便’也顺太多了叭!”

而且大热天的,他好不容易养白白的一身好皮,是要马上换成黑皮?

“不准推脱!”姜卓直接命令,走到竺年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尽快把一切需要写一封奏折递上来,工部的人随你挑选,预算由你小叔叔直接批。”

竺年只能满脸不情愿地答应下来:“臣遵命。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沃水北至蒙山,南至楚江,都要修码头吗?”

这个问题,竺年看似在问工作,实际上则是在问:“我这个质子,能够出京城多远?”

姜卓和姜崇两兄弟同时愣了愣,显然水运的兴奋让他们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

姜卓重新回到书桌前坐下,认真看了看竺年,让大太监去叫大学士来,当着他的面拟奏折:“北至蒙山,南至楚江,只要是合适的地方,都可以修建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