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南方能观测到它的数量比较少,但天文爱好者们不会放弃任何一次观测机会。所以当天下午就有不少天文爱好者扛着相机到了行舟岛架起相机录像。
傍晚时分,李瑶林在岛上遇到了沈主编、沈思丽父女,还有沈思丽的男朋友。
此次重遇,李瑶林颇觉意外,她笑问:“沈主编过来度假?”
沈主编也笑着回应:“是度假还是公干,这得看李总了。”
沈思丽的男朋友不知道他们在打什么哑谜,沈思丽翻了个白眼,说:“我爸曾经给行舟岛做过专访,你知道吧?”
她男朋友点点头,说:“我看过那两期杂志。”
“如果岛主愿意再次让我爸做专访,那我爸这回过来就属于出差了,如果岛主不愿意,我们就纯粹是来旅游的。”
她男朋友明白了,顿了下,又说:“可沈叔不是本来就打算来收集素材的吗?”
沈思丽觉得她男朋友过去的聪明劲儿都没有了。
行舟岛跟沈主编负责的杂志《出发·我们的旅行》之间很难说是谁成就了谁,一开始说互相成就比较贴切,但随着行舟岛越来越热门,知名度越来越高,向杂志投稿提及行舟岛的文章也越来越多,杂志的销量也一个月比一个月好。
逐渐地,杂志社的领导也发现了商机,让编辑多多选用跟行舟岛相关的文章。可很多内容都千篇一律——并不是指行舟岛的发展一成不变,而是投稿者的内容相似度很高,没有什么新鲜的观点和切入点。
沈主编为此十分头疼,决定再访行舟岛,希望能挖掘出行舟岛更多亮点,由他来改变投稿者的落笔点。
刚好这次元旦忙完后回家,从沈思丽的口中得知她要跟男朋友一起到行舟岛观测流星雨,他抱着收集素材和考察对方人品的心思,跟着一块儿过来了。
李瑶林闻言,笑了笑,说:“沈主编想问的我们陈列室都有答案,若在陈列室也找不到答案,那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们岛上的秘密了。”
知道李瑶林这是委婉拒绝采访的意思,沈主编也不失望,他是知道岛主个性的,所以从不强求。
“那真是遗憾。陈列室我已经去过了,原想着若有机会了解一下保护区的工作那就更好了。”
提到保护区,沈思丽很积极地发言:“我报名了给儒艮征名活动,结果什么时候能出来呢?”
李瑶林说:“从初选到入选,至少得半个月吧!”
征名活动虽然是行舟岛跟保护区联手办的,但网友们的名字能否入选,主要还是看管理站的筛选结果,李瑶林不管这事。而按照他们的流程之冗长程度,半个月都算快的了。
她又对沈主编说:“沈主编若想对保护区管理站进行专访,我倒是可以帮忙介绍,管理站那边是否会接受专访,我就不敢保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