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载训练时的g量是超过实际情况的,这样可以获得更大的过载耐受性,冗余度对于神秘莫测的外太空环境是必需的。
若是换成普通平民,恐怕连一分钟都坚持不下来。
想吃上太空饭,并不容易,入选航天员后的人还要继续接受更高强度的训练,才能真正适应航天飞行。
在摆脱地球束缚的过程中,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它并不是直线飞离地球,而是按抛物线飞行,每秒钟79公里(相当于23倍音速)的最大环绕速度,又称为第一宇宙速度。
如此强大的推进力才能使航天器逐渐接近这样的第一宇宙速度,真正的脱离地球引力范围,进入外太空。
航天器的速度会越来越快,通过多级点火,逐步达到第一宇宙速度,不过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除了考虑到航天员和设备的承受能力外,因为在包括电离层在内的近地大气层内,由于“热障”效应,超过6倍音速时,飞行器顶端积聚的温度就会突破1480摄氏度,甚至可超过电离层的温度。
若是在电离层以下强行达到10倍音速以上的速度,恐怕第一时间就会化做飞灰,无论什么样的耐高温材料都不行,这个速度所产生的温度甚至都能够让流星燃烧殆尽,更何况人类的航天器。
而携带航天器的运载火箭真正进入高速阶段的距离是在距离地球表面500公里至1000公里的散逸层。
常规地空导弹和空对空导弹什么的,跟太空梭发射比起来,那简直是弱爆了,根本没法儿比,也就是战略级洲际导弹还能得的一拼,其他的根本连追都追不上。
这种强大的速度和峰值过载压力,对于航天员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由于空气极度稀薄,地心吸引鞭长莫及,因此航天器更容易达到惊人的高速。
至于在失重环境的外太空环境下,没有引力,没有阻力,更没有摩擦力,连放个屁都是超音速的,随手丢个什么东西出去,射程绝对比导弹还远,甚至一个平民都可以徒手摧毁现今人类任何一个外太空造物。
卫星、空间站、航天飞机、空天战斗机神马的,统统一砖头撂倒。
在这种特殊环境下,速度成为了第一致命要素。
10分钟仿佛要解体一般的强烈震荡,紧接着猛地一轻,屏幕上显现出来的天空颜色由浅蓝变成天蓝,天蓝变成墨蓝,极远尽处隐隐呈现出黑色的无尽星空。
“现在开始准备进入同步轨道!主引擎点火完毕!”林默耳边一直传来副机长王学军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