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以臣之见,大可不必对西域用兵!”

“哦?这是为何?”

“孙子兵法云: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这句话出自己于孙子兵法,意思就是国家因用兵而遭致贫困的,远程运输是一个重要原因,远程运输就会使百姓陷于贫困。

“陛下,汉代时李广利征大宛,发的有6万人,有牛10万头、马3万多匹、驴和骆驼好几万匹;后来大宛之役后,汉军撤回玉门关的,仅剩下1万多名士卒和一千多匹战马。这仅只是大军折损,而为保障大军远征,汉武征发天下犯七科罪的人,载运粮饷供应贰师将军,转运的车马相连不绝,一直到敦煌。劳师远征西域,不似远征奥斯曼,征奥斯曼有海运之便,而西域既无海运之便,又无铁路之利,以车马运输,只恐怕耗财力无数,于国于民皆无助益,所以臣以为,大可不必对西域动兵!”

当年耿直的陈子壮也知道说话委婉了,他甚至特意把远征奥斯曼给抽了出来,那地方远吗?是很远,可那里有海运之便啊,所以才做到了国不贫民不累。可西域却不一样啊。

对于他的小心思,朱国强当然知道,不过也注意到陈子壮又一次强调着“大可不必动兵”,于是便问道。

“为什么是大可不必动兵?”

不必和不能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陈子壮既然这么说,肯定有他的用意。

第1129章 朕的话谁反对

为什么大可不必?

面对陛下的发问,陈子壮答道。

“陛下,现在关西各地以及天山南北,有明民十万余人,非但远至伊梨河两岸已经有明人定居,就是哈萨克草原亦有我大明百姓定居,这些地方几经建奴屠杀,千里皆无人烟,只要我大明百姓不断迁移,数十年后,此地明人不下数百万,只要我大明官厅,关西巡抚时而巡视,以明法治理此地,待到那时,西域与内地何异?无须费朝廷一兵一卒,仅靠百姓就可拓土千里,如此既然可以蚕食,又何需动兵?”

“你的意思是以移民蚕食西域?”

这一点陈子壮倒是说到朱国强的心里了,他同样倾向于蚕食。

“正是蚕食,臣自出抚关西以为,每年都会前往各地安抚移民,任命官吏抚理百姓,虽然现在西域表面上不是大明之土,但却又有明土之实,久而久之,何愁西域不尽归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