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退缩的余地,只能迎接轴心国的挑战。”罗斯福的语气坚定不移。
“轴心国?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中国并不是轴心国,签定柏林条约的只有德国、意大利及日本,还有刚刚加入的苏联。中德之间,只存在《中德友好条约》。”一名参议员反驳。
“居里士参议员,中国与轴心国之间存在友好关系和秘密条约。德国政府出版的中南美洲的地图,重新划定南北美国界,狼子野心何其毒也。我们不仅要与中国作战,同样要援助、帮助英国,唯有如此,才能赢得战争。”
罗斯福再次祭出,迫使国会通过《租借法案》的“德国官方中南美洲地图”,将中德联系起来,为自己的外交冒险失败找借口。而且美英命运已经紧密相连,没有英国帮助,美国海军不可能同时应对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夹击。
总统的花言巧语让国会领袖陷入沉默,美国不可能拒绝中国的宣战,只能接受,而德国对美洲的野心不能容忍,尽管地图真假难辨,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见岳父轻而易举说服议员接受中国是轴心国的“秘密成员国”,亨利苦笑不已。华盛顿舆论之所以转变,是有三群人在推动,自己曾试图挽回,但与之相比,自己势单力薄。
一是德国为促成中德结盟,用种种暗示达到恶化中美关系的目的。最近几月,随着中英关系恶化,英国便推波助澜,但起到关键作用的却是苏俄。苏俄为了让中国陷入战争,启用庞大间谍网,多年前,苏俄在美国政府内部安插了数百名间谍,渗透到美国政府各个层次,深刻影响着美国的决策。
亨利扫了眼另一名白宫顾问,迪克斯特·怀特,是“新政”经济学家,也是罗斯福最信任的经济顾问。过去一年,他向罗斯福提出大量针对中国的政策性建议,怂恿美国对中国强硬,为美中爆发战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这么做呢?难道与自己一样用排华做掩护,但……
应该让情报协调局查此人。尽管已经退出情报协调局,但影响力仍不可小觑。协调局在多诺万领导下一步步长大,有朝一日,会与联邦调查局鼎足而立。
内阁成员离开后,罗斯福见亨利欲言又止,女婿仍然反对向中国宣战。
“亨利,是不是反对向中国宣战?”
“爸爸,尽管我个对中国有意见,但……”
亨利坚持自己的看法,“我并不认为美国需要看不到胜利希望的战争。全世界除了中国,不会有第二个国家主动挑战美国,但……”亨利心中咒骂希特勒。
战争爆发后,希特勒不惜一切代价促使美国远离欧战,当德国潜艇击沉“雅典娜”号邮轮,先是邓尼茨严令禁止攻击邮轮,希特勒又下令德国潜艇不得向美国军舰开火,尽可能避免将美国引入战争。
德国的忍让,让罗斯福和美国政客无可奈何。他们渴望参战,却苦于没有借口。没有借口就制造借口。中国忍无可忍向美国宣战,亨利下意识的认同了希特勒对罗斯福的形容,“他始而煽动战争,继而颠倒是非,再用基督教徒的伪善外衣把可耻掩盖起来,然后慢慢把人类引向战争,赌咒发誓请上帝来证明,他进攻旁人是多么正当。”
“亨利,早在去年,法国尚未沦陷,你曾一再告诉我,美国必须参战。当我们通过《租借法案》后,就不可能在战争中保持中立。如果美国不参战,就会被租借法案拖垮,现在别无选择。中国人拒绝妥协,而我们得到了战争,尽管与中国战争,并不是我们需要的。”罗斯福提醒女婿,美国根本没有选择。
“但……必须看到,彻底赢得战争希望渺茫,我们……”亨利轻声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