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页

与那些兴奋的大亨们不同,在他们离开之后,还不到三十岁的张学良脸上略带着些许愁容。

“董事长,您在担心?”与老板的担心不同,王永江更显得兴奋,15亿元足够自己做太多的事,不仅仅只是收购银行那么简单。

“我当然要担心!他们想成立财团的出发点是为了从国投企业中多分上一杯,但即便是咱们成立了东北财团又能如何,东北除了参众议员之外,几乎没有太多的政府高官,更没有政党势力。西北财团当然不用说,中央政府有一半都是他们的人;华北有以前的北方政府的老底子,共和党更是他们直接代言人,而且和西北财团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华东财团靠的国民党,华南财团选择的是革命党,至于华中财团,虽然他们没有直接选择党派作代言人,但是两湖、江西各省在中央都有官员帮衬,我们东北有什么?”

在提到这些时,张学良的脸上带着明显的忧郁,与那些不居官场的老板的乐观不同,尽管自己从未涉足官场,但却因为在西大上学时,经常参加一些政党活动,和政客、官员、财团代表多少打过一些交道,多少知道现在的中国和过去的完全不同,过去是官府管商人,而现在却是财团管政府。

“你看看现在无论是国会或是省市议会的议员本身就有许多是财团的人,而且国内各大政党经费均由各自的利益财团负担。而如果遇到重大议案,财团也会派人到议院去游说、拉拢。省长、市长、议员竞选,也大都是依靠财团资助,现在中国政治与其说是党派政治,到不如说是财团左右下的政治,一个财团如果没大的政党作为利益代言人,他对政府的影响力就非常有限,为什么华中财团影响力最小?还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合适的政治代言人!你看看华中财团这么多年,他们从国投企业中获利多少?”

“董事长,至少有了东北财团,我们可以左右东北省籍的各党议员,有时候并不见得一定要选择那一个政党,选择政党带有片面性,最佳的投资对象是人!当年胡雪岩选择可不是党派,而是选择的有发展潜力的人!只要是竞选,他们就需要竞选经费,无论是国会议员或是省议会议员更多是依赖本地筹集竞选经费!”

王永林在说话时面上带着一丝特有的表情,现在的中国早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千百年来人们习惯的中国,就像老板说的那样,党派左右国会、政府,而财团左右政党,一切的根源就是钱!各党之间的政治竞争永远都离不开钱,即便是拥有庞大而惹人注目党产的复兴党在一年前国会大选、总理竞选时,亦需要西北财团的捐助,竞选一定程度是拼民望,而在民望的背后是资金。

在国内,国会议员竞选经费的来源,一是候选人本人及其家族;公民个人捐款;公司和特殊利益集团捐款;本党资助。联邦选举竞选法规定,国会议员候选人及其家族为本人提供竞选经费的总额不受限制;国会议员候选人的竞选开支不受限制;个人、政治行动委员会和团体为支持或反对某候选人而进行的“独立”活动开支不受限制。

但是,法律上对向国会议员候选人提供经费的个人、政治行动委员会、团体捐款和政党资助的数额给予明确的限制。根据联邦竞选法规定,任何个人在同一年内,对同一竞选人的捐款不得超过200元,对所有候选人的捐款不得超过5000元,对同一政治行动委员会的捐款不得超过1000元,对同一政党的全国委员会捐款不得超过10000元。任何政治行动委员会在一年内对同一候选人的捐款不得超过1000元,对同一政党的全国委员会捐款不得超过3000元,参议院的各政党参议员选举委员会对同一候选人的捐款不得超过5000元。

虽然表面上看来选举法对竞选经费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但实际中还是存在着很大的漏洞,或者说根本就是刻意留下的漏洞,捐赠者往往通过捐钱的方式规避法律的约束。每个候选人必须在选举前10天或选举后30天内向中央选举委员会报告所收到的捐款和竞选开销,其中包括所有捐款在100元以上的捐款人的姓名、通讯处和职业。

“老板,政治投资往往意味着回报,但更多的时候大家所选择的是投资在政党,而不是某一候选人。我们是没有合适的政党可供选择,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代表我们的利益的国会议员,无论他是复兴党或是共和党或是革命党、国民党,只他们代表我们的利益,就是我们的投资对象!”

此时的王永林在说这些时,他的这番话和未来的“投资”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但至少与其它财团相比,他找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至于这条路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恐怕就不是现在的王永林所能考虑的事情了。

第58章 贫血症的缓解

“你们也许不以为然,可我坚持我的意见,总有一天我们的土地会被中国人统治,他们会推翻澳洲政府,把这儿变成他们的疆域,蓄长辫的皇帝,便会粉墨登基。”这是早在19世纪60年代,淘金时期的一位著名澳洲民间诗人查尔斯·撒切尔就在一首题为《中国移民》的诗中作过预言。

尽管当时的在满清的统治下,中国正遭受列强瓜分,根本无力从事这类“侵略”活动,但小说不是历史,而是一种民族心理的写照,它反映了澳大利亚这个南太平洋孤儿由来已久的恐华问题。这类妄想狂的恐惧不断地在小说中再现,189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黄潮滚滚》就是《莫迪亚洛克之战》的一个翻版故事。虽然假设在1954年,但讲的仍是中、俄联军侵略澳洲、占领昆士兰大片土地的事情,既无鲜明的人物亦无新意可言,类似的作品在以后各时期中均有大量出现。

恐华心理最终演变成极力丑化华人、排斥华人。1901年澳洲统一成联邦,以反亚、反华为核心内容的“白澳”政策成了澳洲的既定国策,其宗旨是要使澳洲成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白人国家”。这个政策的制定,客观上达到了驱华出境、限华入境的目的。进入20世纪之后,中国民间的反帝斗争以及憎外情绪在西方引起巨大恐惧,促使其“白澳”政策形成。澳洲为抗衡有色人种的冲击,已不再视自己为一个独立体,而是看作整个西方白人世界的一个组成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