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豪华飞艇上飞行了一天一夜后,曾经让刘常春咋舌的豪华已经习以为常,坦然享受配备了热自来水以及舒适软床的卧室,居于天空的激动消失的无影无踪,艇内大多数运动员在看报纸和画报,打发无聊的飞行时间。艇内健身房面积有限,飞艇内的203名运动员只能轮流使用以保持状态。
圆桌边围着几名记者,飞艇内的乘客不只是奥运会代表团,还有16名随队记者,各大报社派出最优秀的记者,来报道中国队参加的比赛,国人对运动员充满了期待。
“可惜了,当年如果没有那场暴风雪,我们已经帮助俄罗斯人解放了这里,老百姓也用不着忍饥挨饿,如奴隶、牲口一般的生活。”依在窗边的一名女记者望1200米下的地面,悲天悯人的惋惜一亿五千余万奴隶般的俄罗斯人。
尽管苏联是一个铁幕重重的国家,但中俄边境上每天都会有数以百计不顾机枪扫射以及脚下地雷,拼命逃离苏联的饥民。国内报纸、广播电台非常喜欢报道难民,“为了自由和生存,他们逃离了被残暴独裁政权统治的国家。”国内新闻称逃离苏联的行为是“奔向自由之地”。
数月前,一部由京城电影学院十几名结业学生历时半年拍摄的《奔向自由之地》的记录片,在国内上映后,引起举国轰动。难民营内形同饿殍的难民,口述苏联农村的现状,声讨余粮征集队的残暴。尤其是在北极圈冰原上,利用长焦镜头拍摄的在机枪扫射下,不顾一切穿越雷场的画面,更是震撼人心。
一个被炸断腿的母亲拖出一条近百米长血迹,只为把怀中婴儿送到边界线以东,绝望的男人用身体在雷场上滚动,只为让家人可以到达“自由之地”。记录片中俄罗斯人的遭遇和绝望,震惊了每一个观众。在为难民募捐的同时,心中庆幸政府果断出兵俄罗斯以及对国内社工党快刀斩乱麻的镇压,让中国远离了极权。
“或许在我们脚下,就有人正在饿死。”女记者的感叹让飞艇内的气氛变得沉闷,中国人是善良的,曾经遭受过类似的苦难,但与生活在欧俄地区的亿万俄罗斯人相比,苦难只能用磨砺来形容。
“征粮队拿走家中最后一粒粮食,杀死了父亲,妈妈、妹妹和我被赶出集体农庄,妈妈带着我和妹妹流浪,一直朝东走。妈妈听说道了东边,就会有面包,我和妹妹还会有糖果。妈妈饿死在了路上,我和妹妹从来没吃过糖果!”记录片中俄罗斯男孩把摄影师给他的糖果给了年幼的妹妹,拿着糖果包装纸嗅味道的画面让杜洁心酸不已。
在中国,即便是再穷的家庭,过年时也能让孩子吃上果子、糖果,而影片中七、八岁瘦的皮包骨头的小女孩竟然从没吃过糖。
“在下面有多少个孩子没吃过糖果?”杜洁想到电影中女孩的叹息,似乎抱怨上天的不公,欧俄儿童吃不上糖果、甚至随时会饿死,而帝俄儿童却可以得到免费午餐。
“可惜我们什么都做不了!”一名男记者感叹道。共和十年,苏联发生大灾荒,帝俄以及旅居中国的俄罗斯人和中国民众,为灾民募集了数百万元的善款,购买了大量小麦、面粉、药品。因中苏两国关系紧张,所以不能像美国人一样在苏联直接赈灾,物资由中华慈善总会、世界红卍字会等慈善机构转交给苏联政府,人们以为这样可以帮助灾民。
但出人意料,本应用于救济灾民的粮食、药品大部分被苏联政府挪用,如果不是叛逃的苏联军官和士兵在国会作证,善良的国人仍然不断地向他们提供捐助,最后粮食和药品却成为军队的军需品。经历了共和十年慈善骗局后,即便知道欧俄正在上演前所未见的人为饥荒,国人亦不愿捐出一分钱,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助难民,同时拒绝购买欧俄地区进口的粮食。
“能做些什么呢?”飞艇上的运动员和记者都陷入沉默。是啊!什么都做不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帮助逃到中国和帝俄的难民。
穿新款西服的代表团团长张伯芩走进餐厅,听到记者的感叹,啼笑皆非,“还是想想自己吧!国家面临三大列强的威胁,何来闲情逸致关注他人?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在赛场上击败外国人。振作精神,专心致志到赛场往死了练外国人。”
第20章 我舰奉命撞击你舰
整个欧美报纸上也都用三个字母作为头版:战争!尚未从战争阴云中走出来的欧洲人、美国人惊恐不已。英、法、美干涉中国,中国数亿人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国家进入战争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