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气温是零下34度,这时,从飞艇上下来三个瘦弱的年轻人,虽然穿着并不算单薄,但是一下飞艇还是被冻得哆哆嗦嗦。迎接他们的人不禁都被这两个人吸引住了,觉得十分有趣。走在前面的人右手拿着一架古怪的东西,好像是一种外国出的什么玩意,左肩背个装得满满腾腾的西式书包。后面那位吃力地拖着两个箱子,里面不知装着什么东西,磕磕碰碰地发出清脆的响声。
“您好,你是刘县长吗?我们带是西北医院派来的医生,飞艇上装的有我们带来的特效药,还请你们帮忙搬一下。”提着显微镜的方子南,看到那个站在最前排的穿着便服的老者,心道这个可能就是包头县的县长刘澍,于是便开口说道。
“啊!在下刘澍,三位辛苦了,来人把三位先生的行李接过来。”看着眼前的这三个年轻人,刘澍心里原本的那点儿希望一下荡然无存起来,这西北怎么派来这么年轻的医生,哎!但是面上刘澍却是毕恭毕敬的模样。
“行李我自己来就行了,这里面都是玻璃。你们去飞艇上帮忙把药给推下来。那些药可都是特效药。”见一旁的一个警察要拉自己行李,方子南连忙开口说道,这个箱子里放的可都是做试验用的烧杯、培养基之类的玻璃器皿,这里可不是西北,碎了随时可以补充。
方子南口中的特效药是西北制药公司生产的磺胺嘧啶,在工业区进行试验时,证明磺胺嘧啶对鼠疫有治愈效果,所以随飞艇带来的大量的磺胺嘧啶,以用于救治被感染的民众。
第203章 广播
“各位听众,这里是西北广播电台,我是主持人杨琳。”当杨琳甜美的声音通过无线电波,经过西北的广播塔传出的时候,在收音机前倾听着的人们早已习惯了杨琳略带着一些吴越侬意的普通话。作为西北工业区所掌握的两大宣传工具,西北广播电台在国内的声名,远高于《西北实业报》,毕竟相比于受限于发行等诸多原因的《西北实业报》,通过无线电波覆盖着全中国的西北广播电台,在极其重视舆论宣传战的西北,显然广播电台是一种更有利的宣传机器。
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首次成功的无线电广播是在1906年的圣诞节之夜,美国的费森登使用功率为1千瓦、频率为50赫的交流发电机,借助麦克风进行调制、播发讲话和音乐,许多地区,包括海上的船只都可清楚地收听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许多国家进行无线电广播试验。大战期间,比利时、荷兰和德国出现一些地区性广播节目。但是正规的定时广播是从1920年开始的。
正是因为看到广播电台在舆论宣传战中的作用,在作出对未来的抉择之后,司马便开始着手建立西北广播电台。除了极少数的一些设备之外,广播电台所需要的大部分设备,是按照司马购买的老式的广播电台的图纸资料,在西北刚刚组建的无线电器件公司生产制造。为了加快电台的建设,电台的信号发射塔就位于西北大楼之上,自然的西北广播电台就建于西北大楼之中,自从共和六年元旦的时候,每天早上七点到晚上十点。分成四个时段固定播出,中国第一个无线广播电台的信号都从这里发出。
“孙掌柜,把收音机的声响开大点。这杨小姐的声音就是好听!听杨小姐说新闻,那可比说书更有意思!”在福建的一家茶楼里,一个茶客开口说道,自从月前茶楼里装了这部收音机开始,茶楼里的茶客们便纷纷养成了一边喝茶,一边听广播的习惯,自然的听着广播中的那个叫杨琳用她甜美的声音。播放新闻的时候就成了人们的一个习惯。新闻、音乐、说书这三样是自从西北广播电台开播以来,最重要的三项内容,当然也少不了广告,毕竟西北广播电台,除了是一个舆论宣传的工具之外,还要为西北的工厂生产出来的商品服务。
“知道了!我这就把声响调大一些!”听着茶客的话,孙掌柜的面带着笑意地开口说道。现在老孙可是有些庆幸。当初自己没有在西北公司的推销员上门时,一口拒绝他让自己试用这种矿石收音机的要求,要不然茶馆里的生里那会像现在这么好。
孙掌柜的并不知道,在茶馆里安装收音机,实际上是司马为了尽可能的扩大西北广播电台的影响,同时抢占尽可能多的舆论阵地,而做出的决定。尽管西北无线电公司生产的矿石收音机的售价虽然只有十块钱,但是在这个时代,矿石收音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无疑都如是一种奢侈品,甚至于大多数人连听都没听说过。
一来是为了给矿石收音机打广告,以打开销路,二来也是为了抢占舆论宣传的至高点,所以司马才会让无线电公司生产了两万多部矿石收音机。运到了全国各省。在元旦之前。通过驻在全国数百个代表处的推销员,把这些矿石收音机挂到国内上千个市县的茶馆、饭馆等人员最集中的地方。
在不通电的地方,还随收音机搭配有小型的格林式蒸汽发电机。按照司马的想法,两万部收音机可以让全国范围内,每天至少有200万人听到西北的声音,受到西北的影响,单单就是冲着这一点,都再值得不过。更何况这些收音机是挂在茶馆、饭馆等公众场合试用罢了,那些茶馆、饭店的掌柜们在试用如果觉得满意的话,就需要出钱买下来,这并不是白送的,所以并不会亏本。
那些被选中的茶馆、饭馆在抱着试试态度试用之后,每天不间断播出的新闻、相声、评书、戏曲、音乐之类,几乎让那些从来未曾听说过收音机为何物的人们,视为天物。在这个娱乐匮乏的时代,节目丰富的西北广播电台如同横空出世一般,每天在这些茶馆、饭店里都挤满了听广播的人们,甚至于在茶馆、饭店的门外都挤满听众,即便就是那些广告人们都听听是津津有味,更何况是其它的节目。自然的那些茶馆、饭店的掌柜们都在试用之后毫不犹豫的买下了这些收音机,而其它的茶馆、饭店也纷纷有样学样的跑到西北定购那种矿石收音机,以抢回自己的客人。
对于普通人而言,在茶馆、饭店里收听广播自然是唯一的选择,而对于那些收入不菲的人群而言,他们自然不屑于在那些地方听广播,但是当在家里听广播成为身份的象征的时候,无论是充点门面也好,为了爱好也罢,西北生产的矿石收音机自然的进入了这些人的家庭之中,除了电灯、电扇之的又一次新型“家电”。随着矿石收音机在市面上的普及开来,受限于自己的收入,更多的人只能每天在茶馆里收听广播,这自然就成了很多人所乐意的生活习惯风雨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