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清的背景刘得星一清二楚,目前案件的真相也只有许清一个人了解,以许清的能量,若愿意放生,替刘家把罪责推掉并不难,刘家的家资过百万贯,刘得星决定倾力一博,就算失去了九成财产也不要紧,只要许清接受,刘家反而能紧紧的和许清这位朝中新贵绑在一起,今后的刘家说不定会更加辉煌。这等生死一博,难怪刘得星双目尽赤,声音发颤!
许清听了也有些惊讶,刘得星能在此时想到这一层,并毅然倾力下注,时机准、下手狠,而且直击要害,从这一点上来说,刘得星已具备了顶级商人的素质,绝对数是个难得的商业人才;百万贯家产啊,还真没有几个人能经得住这种诱惑,连许清都对他起了惜才之心。
“刘得星,你很不错但本官要告诉你的是,本官现在并不缺钱花。你家那些钱本官也嫌拿着烫手,不过你这倾力一博,说真的,本官真的很欣赏,若是遇上他人,你至少有八成的成功机会。可惜你遇到的本官。”
刘得星听完之后,仿佛突然被人抽走了骨头一般,绵绵的倒在了堂案之下。
第226章 尘埃落定
人的一生,充满了太多的偶然因素,而这些偶然因素,往往又主导着人的一生。
若不是许清偶然在船上听到周衙内和刘得星的对话,在常州府水利工程完成得如此出色的情况下,他或许也不会再过多的关注。看着面如死灰跌坐在堂案前的刘得星,许清接着说道:“刘得星,说吧,参与银行挤兑案的还有谁?”
刘得星神情有些虚弱,目光散乱地说道:“连同我刘家在内,当初吕府管家共招集了五家商号,真定府商人伍常德,京兆府商人刘良,德州商人宋应,还有太原府商人洪迈秋,这些人都是当地的大商户,家业都与我刘家不相上下,侯爷一查便知。”
“很好刘得星,本官在这里给你一句话,鉴于你的合作态度,本官至少会保你性命无忧,至于今后如何,还是看你的造化吧!”
许说完不再理刘得星的反应,让荆六郎把他带下去后,开始思量挤兑案中其他几位大商家如何处理,这些人的产业怎么处理才不会贬值太多呢?按刘得星所说,五家加起来那将有五百万贯的产业,一个不好,反而会对当地的商业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他想到了让船厂股东们去接手,不过这样一来,却很容易落人话柄,这次常州事件,统计数额时有李光男他们在前面顶着,但实际上真正起作用的却是船厂的股东,许清和他们的关系越来越多的摆到了明面之上,这对他们及自己都不见得是件好事,想到这些,许清最后还是决定上报朝廷,将自己的处理意见一同附上,由赵祯及朝中大臣去处理吧。
到下午时,丁秋和李光男他们兴冲冲的回来了,统计数字送到许清面前时,虽在周衙内的供词上已有交待,但得到印证后,许清还是不免感叹,这次义捐,常州府共有五万一千多贯,这是一个极其可观的数字,大宋的商人及士绅有钱,这是不用怀疑的,从统计数字上可知,大多数士绅也就是捐个两三百贯,几百贯在这些人眼里,其实也算不得什么,逛次青楼见次头牌姑娘有时都不止几百贯,问题是他们的生活奢侈是一回事,大多数人乐意在吃喝玩乐中一掷千金,却吝啬于拿出几贯钱来补路修桥,所以这次能让他们乐意掏出钱来,还真是不容易。
五万一千多贯,除了二万四千贯切实用到了水利工程中外,余下两万七千贯有两千贯分给彭时中他们外,其余的全被周衙内存进了大宋银行,这个在他的供词上已经清楚记下。
“侯爷,属下带人去统计时,还有乡绅询问官府还接不接受义捐呢!”李光男脸带笑意的说道。许清也为之莞尔,这些人啊,一听说能全国通名嘉奖,估计都在后悔当初捐的少了,时下的人对名声这东西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一个人传出好名声,往往能给整个家族带来荣耀,别人听之便肃然起敬,其实现在的朝廷也一样,往往为了一个虚名,宁愿放弃许多切实的利益。这已形成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关键是看对内对外而言,对此许清不想过多评述。
士绅们好名,踊跃捐款当然是好事,但这款项不易管理,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很难用到实处,周同辙的例子已经活生生的摆在眼前,许清想了想对通判杨必隆说道:“乡绅们愿意捐款,咱们不接受反而坏了他们的积极性,这样好了,朝廷正在大力提倡义田之举,就是让有钱的乡绅自愿拿出或购置一些田产,作为自己族中的义田,义田所得用于救济族中那是生活无依的族人或乡邻,杨通判你可以趁此机会在常州大力提倡义田,捐出义田的乡绅到时就由州贴榜公开嘉奖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