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页

步步生莲[校对版] 月关 2107 字 2023-03-15

来者正是魏王赵德昭、晋王赵光义、当朝宰执赵普、三司使楚昭辅,但是四人却有五顶大轿,杨浩心想:“莫非魏王妃伉俪情深,竟然送到码头上来了?”

五顶大轿到了码头依次排开,打帘儿的急步上前掀开轿帘,第一顶轿中缓步走出的人方面大耳,步履从容,气质雍容,黑色金边蟒龙袍、一顶长翅如意头的官帽,正是南衙府尹、当朝晋王赵光义。

第二顶大轿便是面容清癯的当朝宰相赵普,衣饰官帽与赵光义略有区别,除了袍上无龙,帽翅头上也是云纹缀珠花的。第三顶大轿却不是魏王,里边出来一个白须老者,布巾青袍,脚下一双步履,许多人都不认得他,一见此人出来,不免莫名其妙,便纷纷交头接耳起来。

第四顶轿中就是年轻的魏王赵德昭了,赵德昭眉目英郎,一表人才,蟒袍玉带一穿,颇有几分英气,他这还是头一回在文武百官们面前亮相,神态难免有些局促。他走过去搀着那位青袍白须老者走向赵光义和赵普,那老者胡须微动,似乎在向他低语些甚么。

第五顶轿中钻出惹了滔天大祸的大宋财神爷、三司使楚昭辅,汴河码头今日这等风景,全是他招惹出来的,楚昭辅见到百官实在是脸面无光,当下也不四下打量,便脚步微赧、大步流星地向魏王身边赶去。

第二百八十七章 送行

几位大人在码头上站定,彼此谦让一番,便公推赵普出面讲话。爵和官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论官职,现场以赵普为尊,身为百官之长,官这一阶级上,已经没有人能比他更高了。赵普机敏多智,但书读的并不多,论起掉书袋的本事,比起在场许多两榜进士出身的官员要逊色很多,说出来的话自然也就谈不上字字珠玑,不过为官多年,这种即兴发言对他来说却是驾轻就熟。

赵普说完了便请钦使魏王向赶来相送的官员们致辞感谢,魏王赵德昭向皇叔赵光义揖了一礼,这才上前说话,他的话显然是事先准备好的,字斟句酌,语声铿锵,众官员频频颔首,对这位初次亮相的魏王大为赞赏。

杨浩对这种官面文章素来不感兴趣,说的再如何花团锦簇,终究是表面文章,只不过从这上面,至少能看得出一个人的谈吐、文才、思虑的周详程度,如果是他人捉刀代笔,那就什么都看不出来了,百官做聚精会神状,恐怕不是作戏就是想趁此机会考量一下这个有可能成为储君的皇子,对他多了解一些。

而即便是出于第二个目的,杨浩同样懒得理会。因为他心里清楚地知道,宋国第二任皇帝是站在一旁的那个晋王赵光义,而非赵德昭。这历史能改变么?谁去改变它?

大概就这几年功夫,赵匡胤就要死了,至于到底怎么死的,在后人的眼中是一桩查无实据的疑案,杨浩做不到抛家舍业,像得了失心疯似的跑去见赵匡胤,神神道道的预言他亲爱的兄弟要谋杀他,然后被大发雷霆的赵匡胤把他干掉。

直接去赵匡胤面前扮神棍是不可能的,同时他也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年的哪一天,发生了“斧影摇红”的历史疑案,只记得赵匡胤驾崩的那一天晚上开封大雪,他就算每逢下雪天就跑到皇宫门口去义务站岗,也不能阻止赵光义入宫。

何况,就算赵二谋杀赵大是个事实,和他有甚么关系呢?他的地位、前程,不会因为这起政变遭受什么影响。赵匡胤只是他比较欣赏的一位帝王,虽说这位帝王现在从历史的故纸堆里爬出来,从一个符号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但是他对这位不久前还对他酝酿杀机的皇帝并没有什么情意。

谁做皇帝,谁是正统,在儒学浸淫多年的士子们眼中或许是件不得了的大事,为此而赴死那是大道公义、那是浩气长存。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得个青史留名,死得其所。但是在杨浩这样一个有着现代思维的人来说,他没有那种‘伟大’的觉悟。

老赵家这两兄弟谁坐天下关我鸟事?以杀身之祸去险涉皇帝家事,得不偿失。作为一个现代人,他没有那种什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君理念,他的身体要受时代的限囿,但是他的思想是自由的,没有受到这个时代的种种理念束缚,如果让他在这位皇帝和自己的安危之间做一个选择,他会理所当然地选择自己。做人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了,在他的心中,既没有这种责任、也没有这种义务。

然而这一来,他今后就必须得面对一件现实,他得向赵光义称臣,而这个人,却是他已论及婚嫁的女人移情别恋的对象。这个人没有用强行抢,谈不上夺妻之恨,可是这样就不觉得别扭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