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官员过世后都有恩遇,张居正却独独不愿给董传策恩遇,此人所作所为在士大夫中都是为人所不齿的。
试想之下,此人待家仆尚且如此,待百姓又会如何?
“董传策一死,应天士子竟将之与陈德言并列,实是……”张居正摇了摇头,“现下的读书人,着实令人担忧。”
陈德言即嘉靖三十五年状元陈谨,他是乡居时解劝兵卒作乱而死,可谓嘉靖朝死得最无辜的一位状元。
一人是被误伤,令一人是苛待下人致死,陈谨与董传策在朝时皆得罪过严嵩,品行却截然不同,若将陈谨及董传策列在一处,张居正只得感叹一句:“陈德言何辜!”
柳贺道:“文人擅春秋笔法,然真有德才之人必能知晓真相,还陈德言以清名。”
张居正道:“我却不似你这般乐观,若我不在这人世,我此时已知后人会如何写我。”
“只要弟子在一日。”柳贺道,“无论何人写恩师错处,弟子定为恩师争回名声。”
柳贺目光灼灼,语气坚定,他在此事上:绝对没有说谎。
张居正眼中真实情绪不明,半晌,他方才道:“若此人是当今天子,是你的君父呢?”
柳贺并未犹豫:“到了该争之时,弟子仍是会争。”
张居正能问柳贺这一句,恐怕已是猜到天子心中所想了。
后世史书上只记载张居正教导天子严格,写他为官如何霸道,或是写他死后被清算如何凄惨,但柳贺想,张居正也未必不知天子为人。
天子自十岁起便一直接受他的教导,直至二十岁。
古语有云,三岁看老。
张居正与董传策相交不多,却能剖析清楚董传策的为人,他看人一向是很精准的。
便如他过世前推荐潘晟入阁一事,张四维、申时行皆任劳任怨当了几年阁臣,但张居正依旧不属意二人任首辅,反将潘晟推了出来。
若潘晟不为张四维所阻,张居正也不会被清算得那般凄惨,阁臣中只要有一人出声便也罢了。
却一人皆无。
后世史书上评价张四维、马自强、申时行都会有一句,说张居正当国时,他们只知附和张居正,因而万历十年以前碌碌无为。
可他们在阁时附和、奉承张居正,张居正死后他们无人出声,甚至与天子一同清算张居正,岂不正是说明他们为人虚伪、毫无担当?
这足以证明张居正会看人。
“我只是随口一问,泽远莫放在心上。”张居正道,“我张太岳一生坦荡,死后若只能靠弟子争名,那我这首辅还不如不当。”
归政之事终归十分敏感,张居正也不愿与柳贺多提。
京中官员皆知张居正器重柳贺,为归政一事千方百计找柳贺打探内/幕,柳贺不说,传闻依然沸沸扬扬,柳贺若说了,也是给自己找麻烦。
何况张居正如今也未下定决心。
归政与否,渐渐演变成了朝中两帮势力的争斗,既然有人想张居正归政,那自然有人不愿意。
柳贺内心也很矛盾,唯一与旁人不同的,便是他的矛盾并非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