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页

这是她第一次体会到别人注视的威力。

后来上初中,许游提早进入了叛逆期,十四岁就打耳洞,染头发。

她被老师批评,要求她把头发染回来,可她不听。

那两年,许游令爸妈很是头疼,但她觉得很酷。

许游因为这点反骨,吸引了很多男同学的注意,她也和年级里比较闹腾的男生走得近。

等到许游的妈妈忽然重病,许游才渐渐改变了,她开始关注收敛自己的言行,关注学习,尽量不让爸妈为她操心、生气,频繁被请家长。

自然,她也和那些男生疏远了。

直到后来初三临毕业,她才听一个男生说,其实大家曾经传过,说她疯狂地喜欢过某某。

许游愣了,那个人的样子她都快忘记了,偶尔在楼道里碰到也不会多看一眼,更不会打招呼。

类似的事经历过几次,许游就明白了,别人眼中的她,与她眼中的别人并无不同,都是被“误解”的,被“过度解读”的。

也许她一个眼神,人家就理解为喜欢,也许她一个关注,人家就理解为嫉妒。

而她如果去解释,那是掩饰,要是辩解,就是越描越黑,每个人都有两套标准,手里拿着两把尺子,一把严格的量别人,每个微表情都分析,一个宽松的量自己,任何事都可以找到借口获得原谅,这样的双标无处不在。

幸而来自别人的解读,许游从不当回事,她很少活在别人的看法中,更在乎的只是自己的观感,自己的喜好,无谓盲从与讨好他人。

自然,这样一个她,也很难做到“合群”,所以整个高中都几乎是独来独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