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零三章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而且还做出了俏皮的笑脸,显得力气十足。

铜缶也是方形,上端有盖,底部有一圈方足,方足上开有眼孔。

关于孔眼的作用,在方鉴底部与缶的方足眼孔相对应部位,安有弯形栓钩,正好插入缶足的眼孔里,从而防止铜缶浮动或倾倒。

更妙的是,有一只栓钩还装有倒钩,它插入缶足的眼孔后倒钩,随之自动倒下,铜缶也就立得更稳固了。

铜鉴有一个装饰着镂空花纹的漂亮方盖,盖的正中有一大方孔刚好套住方缶的口沿,这种套合同今天暖水瓶的组装方式颇为相似。

如果取下铜鉴的方盖俯视这套鉴缶,你会看到其形状如同一个回字。

缶在中间,缶的外壁和鉴的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也正是这个空间,才使其具有冰镇、加温的双重功能。

酷暑季节,缶内盛入饮料,空间部位放置冰块,人们就可以享用冰凉可口的饮料了。

屈原在《楚辞中有“挫糟冻饮,酎清凉些”的诗句,就表达了冰冻甜酒、满杯痛饮真清凉的感受。

根据铜鉴缶能冰冻的作用,现代考古人员研究曾侯乙的那件铜缶,认为这就是一件我国的古“冰箱”,而且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冰箱。

若是隆冬季节,人们想喝点热饮自然也不困难。

只要将热水注入那空间部分,缶内的饮料就可以升温了。

不知你是否想到这么一点:无论是冰块溶化,还是注入的热水,都会产生一定浮力,从而影响到缶的稳定。

当年的匠师想必是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前面讲的那栓钩装置,就使浮力不再是问题,古人的聪明智慧由此也可见一斑。

我国利用天然冰冻保鲜食品是很久远的事了,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有了冰库。

而且还配备了管理冰库的专门官吏,名曰“凌人”。

每年寒冬,人们将河中的冰凿成一块块大冰块,放入地窖,然后封存起来。

这个过程当中,要避免空气进去,这种冰可以保存到炎热的夏天。

这种方法一直相沿不变,清代的紫禁城内就曾设冰窖5座,藏冰近3万块。

很多神都出生的老人,如果是住在老舍先生描写的龙须沟附近,那枚每年冬季都可以看到工人们,在金鱼池凿冰藏冰的劳动情景。

“咦?这一件还真跟吴王夫差鉴很相似!”

很显然,拍照的人是懂行的,他最起码已经把同一类的青铜器,归类放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