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她弯了弯咔嚓作响的膝盖,“叭”地一下,痛快地跪在了雨地里。
红药只得也跟着往下跪,心里不由大骂红菱个死害人精。
好在,吴嬷嬷似是心情尚好,只冷冷看了她们一眼,便施恩似地一挥手:“罢了,进来。”
两个人如闻纶音,连滚带爬地起了身,顶着能将人刮倒的大风,终是入得正殿。
方一转过八扇黄花梨缂丝围屏,一股暖意便扑面而来,还杂着几许幽幽梅香。
红药只觉终是活了过来,一旁的红菱亦缓下了脸色。
二人于屏风后褪下斗篷并蓑衣,放去规定的位置,这才在吴嬷嬷的注视下,转过了屏风。
屏风之后,是数重锦帷,华美的湖蓝色蜀锦上,绣着折枝梅的花样儿,自梁顶直拖至地面,挡去了最后一丝寒意。
“快些,别磨蹭了。”吴嬷嬷催了一句,当先走了进去。
三公主并不在殿中,只两个小宫人正拿布巾揩拭桌案,红药与红菱进殿后,便也去一旁拿来箕帚并清水,开始了一天的洒扫。
今日的差事算是极轻省了,只需打扫室内即可,而室外的廊柱、栏杆并地面,则是隔一日扫一次。
此乃太后娘娘亲口安排的,明面儿上自是体恤这些下人,然红药听到的另一种说辞是,太后娘娘是在给小皇子积福。
据余喜穗说,皇帝陛下以皇后并太后的名义,在城外起了几座大粥棚,专为那些流落街头的乞丐施粥,又盖了些临时的茅草屋供他们过冬,凡五十以上、十岁以下的贫弱老幼,还能领到棉衣和棉鞋。
除此之外,皇帝还派出好几支队伍,远赴辽北、西塞、南疆等地,施以“送温暖、送爱心活动”。而那些队伍之中,无一例外地,都带上了红薯的种子。
这到底是积福,还是另有因由,余喜穗说不清,红药却是知晓的。
因为,徐玠一手创办起来的“梅氏商社”,亦在其中。
红药无声地叹了一口气。
徐玠去辽北了。
他要将红薯的种子与种植技术,带去那个他两世里念念不忘之处,更紧要的是,他要借此机会,摸清辽北的军情、商情与民情。
第219章 来客
红药用力刮着手里的笤帚,肩膀不由自主地往下塌。
徐玠走了。
好吃的没了。
话本子也没了。
难受。
虽她亦知晓,徐玠此行乃是大事,若此事得成,则他这些时的布局,便能看出成效。
为此,徐玠还特地让李九牛带来一封很长的信,信里说了,明年上元节时,他才得重返京城。
而返京后,他便要着手士林之事,以诗言志、以文立身,再辅以词章雅调,将前世落于徐肃并徐婉贞身上的才名,尽拢于己身,力求于二十五岁之前,开宗立派。
男儿有此大志,红药自为他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