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英娘灵机一动。
汉末时有月旦评,无论是谁或是谁的诗词字画,经过品评后,立刻身价百倍,闻名天下,从此跻身上流士族圈子。天下英豪,都以被品评为荣,哪怕是被骂得体无完肤,依然有人甘之如饴。
诗人们分散东西,南来北往,很难聚齐,举办诗会只是热闹风光罢了,意义不大。
既然驿站、寺庙到处有人留诗,不如定期派人抄录所有诗作,每隔一段时间评出前十名,凑够百首后,刊印成诗集,一定能迅速流传开来,引得天下文人学者趋之若鹜。
这样也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佳作,免得锦绣文章被不识字的驿站奴仆无情刮掉。
裴英娘越想越觉得可行。
修撰古籍的事工程浩大,需要抽调大批学士,调用朝廷的全部藏书,可以说是举国之力。没有朝廷的襄助,个人可能需要花费一二十年,才能干出一点点眉目。
所以李治一纸敕令颁下,李旦不能违抗旨意,只能让李贤接手。
但是品评诗赋,刊印诗集这种事,不需要大动干戈,相王府完全能自己办好,李治管不着。
李贤如果还想抢的话,他们绝不会退让。
裴英娘打定主意,默默盘算章程,回到长安时,她连具体的人选都想好了。
公主府、相王府、英王府的仆从在城门外等候多时,看到柳林后渐渐驰来的车马,纷纷迎上前。
李令月掀开车帘,往外看一眼,不满道:“几个月不见,八兄竟然不来接英娘?”
她说话的声音很低,怕裴英娘听到会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