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页

而且她生得好看,招她入社,能给文社添点风雅气,让其他文社那些歪瓜裂枣自惭形秽,何乐而不为?

那些举世闻名、家喻户晓的名儒诗人大多不耐烦做细致活儿,或是身居高位忙于庶务,没法专心学问,自己也不记得写了多少文章。傅云英入社后,接下整理出版的活儿,任劳任怨,不求回报,以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

名儒们心里很受用,被一个年轻的后辈崇拜,而且是一个生得如此俊秀的后生,谁心里不沾沾自喜?

人家可说了,“先生如此锦绣文章,字字珠玑,鞭辟入里,读来振聋发聩,怎能埋没?”

于是现在文社中出书、出诗集、文集的事都是傅云英经手办理,虽是枯燥的苦差事,她却受益良多。

结识一个学派的长者,等于和他的学生、家族都结下善缘。

比如她刚把为良乡县请示下发种子的文书送到工部,工部主事就痛快通过她的请求,她认识工部主事的老师。

她为粮种的事忙前忙后,第二天粮种便发往良乡了。

陆主簿笑话她:“有收成了功劳也不在你身上,何必费这么多心思?”

她笑而不语。

对她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对当地老百姓来说就不一样了。在其位,谋其政,她当一天的官,就努力多做几件实事,如此方不辜负辛辛苦苦从一介乡野丫头爬到这个位子上。

主持完春耕仪式,傅云英果然获得升迁,仍然在赵弼名下,任右寺副。

她拿到任命文书的那天,沈介溪再度上疏辞官。

这一次也不知他是真心想辞官,还是试探皇帝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