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间,朱瞻基亲自率兵讨伐仗着曾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而妄图自立的亲叔叔朱高煦。讨逆成功后,他命锦衣卫将朱高煦父子及其全部家眷戴上镣铐,一路浩浩荡荡,班师归程。

另一个热衷造反的藩王朱高燧见识到朱瞻基的雷霆手段,肝胆俱裂,再不敢有不臣之心。

九月初九,朝廷正式下发对朱高煦逆党的处置敕书,汉王府典仗、长史、教授、群牧所百户、山东都指挥使、山西都指挥、河间卫镇、德州卫指挥、天津卫镇守都督等六百余人陆续被处决或被拷问至死,一千五百人以“知而故纵和藏匿叛人”的罪名发配边军,七百多人被流放至边境为民。

这些官员的亲属宗族,虽然没有被判死罪或是流放,却全被朝廷充作奴婢,赏给此次御驾亲征的随行功臣。

直到几年后,还有官员因为卷入汉王一案被锦衣卫夜半敲门。

杨县令没有掺和到汉王的反叛之中——以他的官职,想掺和也掺和不进去,他只是个因为年轻的时候和几个同窗合著了一本诗集,而不幸被归入到汉王派系的七品芝麻官。

孙天佑洒下大笔金银,贿赂督办官员,杨县令被免除死罪,贬往云南永昌卫。

金氏和杨天娇不相信孙天佑肯照拂她们,在得知杨县令要流放戍边后,悄悄收拾盘缠细软,离开庵堂,估计是投奔金家亲族去了。

孙天佑没有费心派人去找,一对脾性暴躁、娇生惯养、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母女,贸然跑去依附已经落魄的金家,下场可想而知。不必他亲自动手,金氏和杨天娇后半辈子注定波折坎坷。

杨县令临行前,孙天佑前去相送,因为大概是父子此生最后一次见面,他没有提及以前的恩仇纠葛,让人备下好酒好菜,自己亲自斟酒布菜,让杨县令饱餐一顿再启程。

他已经让人从水路南下,提前去永昌卫打点当地小吏,然后派一名心腹长随一路护送杨县令至云南,官差早被他的银两打动,答应善待杨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