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安翊有些挫败地摇头:“知道的不多,只知她姓魏。”
魏?
晏随挑了眉头,姓魏的姑娘,他倒认识一个,还熟得很。
作者有话要说:就是你家那位宝贝疙瘩,被俊才惦记上了,
第55章 有缘
晏随心里有了计较,并没有再问, 总觉得跟属下中意同一个姓氏的女子有点怪怪的, 而安翊道不出心仪女子来历,更是无从讲起, 到最后只能从私事转到公务上。
晏世子刚灭完流寇,平了匪乱, 还要安抚徽城穷苦百姓,以及投奔而来的别地难民, 到处都要使银子, 可以说是捉襟见肘, 经营了五年的马场说卖就卖,直让世人唏嘘不已, 心疼这位为国为民慷慨解囊的北境世子,更有大文豪挥笔, 洋洋洒洒作诗一首, 歌颂世子的义举, 引发了一波以吹捧世子为美的热潮。
等到冯靖拿到一打赞扬晏随的诗作, 整个尚京也都传开了,翰林院那几个掉书呆子按捺不住, 已经呈上折子请求拨款平乱。
“拨款?哪来的钱给他们拨去?”
冯靖丢开折子,扔到火盆里任其烧成灰烬,看了也分外解气。
余谦笑而不语,有也紧着自己先用,这位侯爷把自己珍藏的古董卖掉一小半, 就能凑够两三个月的军饷,可惜侯爷没有那样的胸襟,或者说更乐见人少一点,人越少,就越好管理,不安分的清除掉,只留听话的供他差遣。
“那么,侯爷的意思是,这军饷不拨,仍让他们自筹?”余谦要问清楚,日后史书上记一笔,全赖冯靖,不关他的事。
冯靖冷了眉眼:“为国分忧乃他们晏家职责所在,没得条件可讲。”
冯靖再发公文,着晏王世子即日开拔,赴东南平寇,提了一句国库吃紧,潜台词无异于,反正我这是没有的,自己想办法吧。
幕僚当着晏随的面撕了公文,满目的怒意:“小人得志,国无宁日。”
晏随面色未有起伏,冷静看向安翊问:“你待如何?”
安翊答:“东南岸必须保住,不能跟冯靖斗智而置国难于不顾,冯靖如此行事,德不配位,臣民们看在眼里,即便我们什么都不做,也自有文人墨客提笔讨伐。”
不说所有,但有一部分文人肩不能扛,却有傲骨,口诛笔伐是他们的拿手绝活,冯靖没有死在对手的刀下,也会倒在他们的笔头下。
所以晏随看安翊比较顺眼,这人很多想法都跟他不谋而合,想不重用都不行。
晏随指敲桌面,良久,下令道:“派五万精锐先行,由赵钱二位将军带队,整装完毕,即刻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