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第二个是关于丰富农作物种植种类的方案。这个方案里,高悦列出了许多种适合中原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当然具体怎么种,种在哪儿他没写,因为这些他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和多方沟通。

这第三个便是关于土地开发和资源合理分配的方案。在这个方案里,高悦提出了一个开荒扩村的观点——

以平京北山为例,由官府出面,贴告示召集村民,凡愿迁徙至北山落户者,每户即可领荒地十亩,黍种三斤,落户银二两,享三年内递减纳税的政策。

所谓递减纳税,便是首年全税,二年减半,第三年全免。

设置这个,完全是为了防止有人钻空子,冒名顶替,那了钱粮不干活。而对于那些家里人口多,真正需要扩充土地的百姓来说,高悦相信他们拿到土地和种子后一定会认真劳作,只要认真干活,税赋又不会设得很高的情况下,第一年的全税是完全可以交上的。那么第二年和第三年的生活就会轻松很多。

这个方案的第二部分,是关于整改南边官庄用地的说明。在大周良田目前还是掌握在士大夫阶层的手里,是私有制。这部分的利益如果一锅端掉势必会引起朝堂动荡,皇位不稳,高悦当然也舍不得周斐琦承受一点儿风险,因此对这部分人的整改高悦就用了‘细弱蚕食’的手段。

所谓细弱蚕食,即以朝廷征良种为由,对他们加收良种税。也就是说,每年这部分人都要交一部分质量优良的种子给国家,质量不合格或者说自己没有也可以,不过朝廷也有权在他们交不齐良种税的年份,收回他们原有土地百分之一的面积,进行重新分配。

这种做法就是每次可动的地方都很小,不伤及根本,又能达到整合资源重新分配的目的。日积月累必然效果显著。高悦还特别标注了,此法可每十年修订一次。这也是防止资源不断蚕食后,引起不可预测的冲突。

这三个方案,高悦埋头写了整整三个小时,期间他全神贯注,只记得周斐琦好像喂他喝了什么,直到放下笔才发现那竟然是碗参汤。而周斐琦也不知什么时候和他并肩坐到了书案前,此刻正拿着他刚才写满字的几张纸在认真翻看。

高悦写完后,松了一口气儿,问周斐琦:“怎么样?可行吗?”

周斐琦放下纸张,点了点头,道:“方案可行,只是户部的人手恐怕是不够。咱们恐怕真要另设一个部门来专门管理这件事了。”其实他心里有个很完美的想法,只是那样的话,他担心会累到高悦,便没有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