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页

而在此诏书中,那句“君非甚暗”,似乎认为在李自成眼里,崇祯皇帝也不是那么坏,主要是大小臣工为非作歹,把大好山河弄得乌烟瘴气。

可在本质上,这封诏书毕竟是劝降书,所以在语气上就不能不稍留余地,如果把崇祯皇帝说得昏暗已极,劝他识时务就变成了对牛弹琴。不过谁也不会相信,如果崇祯皇帝真的投降的话,李自成就会放过崇祯皇帝全家,这无非就是一个宣传策略罢了。

而在永昌元年诏书发布的前后,在崇祯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大顺军就按照原定部署,以排山倒海之势向畿辅地区进军了。

大顺政权的此次行动,无疑是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因为这时候北方已经没有了有实力的明军存在,而中原地区,汝宁军也是再与清军和张献忠的大西军鏖战,也都根本脱不了身。

李自成他们更认为:自己的百万军队,足以碾压任何一股势力。尤其是他们对清军的实力是严重估计不足。

在李自成这些三边军镇出身的人的眼里,三边陕军本来就比辽军强上许多,而清军的实力,也最多比被陕军欺负得找不到北的蒙古军队强的有限。所以这样一比较,他们就认为清军不过如此,只是因为没有陕军出现,才让清军蹦跶到了现在。毫无疑问,这种毫无常识的看法是有些可笑。

李自成他们更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他的百万顺军,核心部队也就二十万,其他的最多也就是起到辅兵的作用,在战场上的战斗力并不怎么样。再加上顺军都是在短时间内,由各支部队聚合在一起的,所以相互配合和向心力都是相当差。

但不管怎么样,顺军这次进军,拉开了各股势力问鼎天下的序幕!

第854章 传令

崇祯十六年五月十三日。

吴世恭带着一群军官们在武昌城外的山坡上,饶有兴致地观看着山坡下刚修造完毕的两个炮台,而在那两个炮台上,各有一门巨无霸的火炮。

这两门火炮是工坊司新研制、制造出来的十八磅攻城重炮,根本还未试验完毕,就被吴世恭下令调运过来,就是要打破武昌城的围困战僵局。

为了运送这两门火炮,汝宁军先后动用了士兵和民夫三千多人,在沿途加固道路和桥梁,并每门火炮用十头犍牛拖拉,花费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把火炮运送到了武昌城脚下。

看到了炮台上的炮手举起了手中的小旗,打出了“准备发射”的旗号,吴世恭他们纷纷取出了棉花团,塞到了自己和战马的耳中。

新上任的亲兵统领薛志农看了看远在一百五十步以外的炮台,笑着问吴世恭道:“姑爷!距离这么远,难道还要塞耳朵吗?”

吴世恭也笑着回答道:“押送过来的大匠都叮嘱了好几遍了,说这炮,劲头大得难以想象,咱们还是听大匠的话吧!”说完以后,吴世恭也把棉花塞到了自己和黑脚的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