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哪里!大帅太客气了。小的必知无不言。”
“那好!先生可知围困锦州之鞑子所数几何?”
“……”
“先生是否知晓官军多少?这山海关与辽东他地各有多少官军?关城内外各有多少官军?”
“……”
“先生可知关城外朝廷堡、寨有多少?火炮、火铳有几何?”
“……”
在吴世恭的一番问话以后,他也知道了敌我双方的一些情况。虽然常秋作为一名民间的掌柜所知不多,但他所知的一些确实给吴世恭帮助甚多。有一些东西甚至都涉及到了军事机密,而这些在汝宁是绝对不会让外界所知的,所以常秋的这些回答让吴世恭都有些吃惊。
把关心的问题问完以后,吴世恭装作很随意地问道:“多谢先生相助!先生所说可帮了本官大忙了。不过本官有些疑问,听先生的口音应该不是辽东人吧!先生又怎么知道这么多辽东风土人情?”
可那常秋根本没在意吴世恭的试探,他爽快地答道:“小的确实不是辽东人士,家乡是山西平遥。小的幼时学业无成,成年以后只能在族中经商糊口。小的到辽东已经二十余年,侥幸在此地主持也有七、八年,跟着商队出关也有几十次,所以对关里关外还算是熟悉。”
这话就让吴世恭更奇怪了。从万历年至今,明清之间的作战已经超过了二十年,难道在战斗最前线的辽东,双方一直就没中断做生意?
于是吴世恭就问道:“难道这些年常先生都在与鞑子做生意,难道不怕朝廷查?”
那常秋不以为然地笑了笑,接着小声地笑道:“那关内的皮货、东珠和人参哪里来?这关城内遍地的商行又做什么生意?当然,小的这些商人绝不会与建奴有干系,都是与蒙古的一些部落来往,绝不敢违反朝廷的规矩。”说完以后,常秋向吴世恭露出一个表示“你懂的!”的神秘微笑。
吴世恭心照不宣地回笑了一下,明白了常秋的意思。出关的商队根本就不知道去向,谁知道他们是去往满清还是蒙古?再说,在辽东的蒙古部落也都是满清的附庸,所以和蒙古做生意就是与满清做生意,这两者根本没什么区别。
可是明白以后,吴世恭就更加惊讶了,他与常秋是首次见面,应该是交浅言浅,可常秋却像是老朋友一样毫不隐瞒,好像一点儿也不怕吴世恭是位“正直”和“坚持原则”的朝廷官员。更不怕吴世恭会当场翻脸。
而趁着吴世恭不注意,常秋偷偷地低眼打量了一下吴世恭的脸色。发现吴世恭是神色自若,他才暗自放下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