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页

吴世恭是闭着眼装睡,他心想道:“让绣竹你多休息休息还不好?怎么吵着闹着要做丫鬟?再说,平日里绣竹你也一直围着孩子在操心,根本难得在自己面前出现,那里找得到你这个姑奶奶啊!”不过吴世恭也不会加入内宅中的勾心斗角,所以这时候的他也只能够装聋作哑了。

“怎么不说话了?”绣竹生气地推了推吴世恭,“少爷你就偏心。其他姐妹都有几个孩子了,就奴婢只有一次。您不疼奴婢了。”

吴世恭已经被绣竹的魔音烦不过了,他再也装不了睡,转身抱住了绣竹,叹气道:“可你本事大啊!一次就生俩。少爷今晚就再努力一把,让你生个三胞胎。”

……

这女人多还是真麻烦啊!

崇祯十二年九月初六,杨嗣昌离京,在京的大小官员出城隆重送行。杨嗣昌也丝毫不敢怠慢,一路疾行,仅用二十多天就赶到了围剿的大本营襄阳。下车伊始,他就立即召集所部文武官员会议军事,一面着手整顿军纪,一面加强襄阳的城防。

杨嗣昌根据崇祯皇帝的指示,把围剿重点放在对付张献忠上,但认为以往分兵各进,很难给敌人以重创,因此决定在军中设置大将,集中军权。于是他在初到襄阳的时候就上疏建议任命左良玉为“平贼将军”,“总统诸部,听其指挥,共臣谋画,转行调度”。甚至把左良玉比作唐代平定藩镇的名将李愬,说自己虽不敢以那时的良相裴度自居,左良玉却与李愬相差不远。

而在这时候,崇祯皇帝为了加强指挥力量,已经预备调余子琏为统一指挥河南、湖广两省明军的副督师,调刘元彬为监军,要把这两位有着军事才能的官员和太监都调了过去。

可是接到了杨嗣昌的奏章 以后,他立刻改了主意,对杨嗣昌的要求全部照准。充分体现了对杨嗣昌的支持和信任。

其实杨嗣昌提拔一个武将作总统诸部的统帅,也是针对当时军制的弊端而作的安排。不提左良玉这个人选是否合适,但这一行为其实称得上是对症下药。

明代自中期以来,向来是文贵武贱,指挥作战的大帅全部任用文臣。一个不带侍郎衔的巡抚通常本官是佥都御史,只有四品,但麾下往往是武职一品衔的总兵官们被呼来喝去,如同厮役走卒。

文官大帅位尊权重,手下却没有自己的部队。带兵的将领们受制于督抚,虽是制度决定的,心中不见得都服气。因而临阵作战时督抚大帅们经常指挥不灵。

而朝廷也并不真的重视这些没有真正实力的光杆司令,轻易进退任免,被罢官杀头的多是这一类总督、巡抚。将帅分离,权实不符,实在是造成明末各个战场调度失机,指挥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杨嗣昌就是要以武将统兵,就是想打破这种局面。

另一方面,明朝的军事建置基于一种消极分散防御的战略,全国的军队分散在上百个司令部里,统称为“标”。每一位将帅,上至总督(包括总理、督师)、巡抚,下至总兵、独立带队的副将甚至参将,都有一个自己的标,多则一两万人,少则千数人,将帅们真正指挥得动的就是标下这支队伍。

这种分散建置使得那些号称统军十几万的大帅在组织大型战役的时候,因为缺乏一个严密的分层指挥体系而八方掣肘,调度困难,更谈不上在战场上灵活机动地调动部队。

而杨嗣昌似乎很想对这种建置方面的弊病进行一些改善,但因为涉及到整个军制问题,也只能暂时用在各标以上再设一位大将的方式来增强全军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