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吴世恭的骑兵主动救援落后的明军,有一些勇猛的武官和兵丁,也加入到了吴世恭的骑兵中。
而当吴世恭到达沙河的时候,只看到明军的一片惨象。在沙河两岸,落败的明军兵丁被叛军象羔羊一般屠杀。
沙河东岸的明军,吴世恭当然也没有办法去救援了。吴世恭只好整队救援逃到沙河西岸的明军。
这时候过了沙河的叛军人数并不多,而且也是以骑兵为主。他们主要是缠住那些明军步兵的脚步,等待着叛军主力的到来,消灭这些明军。
而这时候整建制抵抗的明军也只有两支了。一支人数是六百多人,一支人数是一千三百多人。
看到吴世恭的骑兵的到来,纠缠住那两支明军的叛军骑兵也立刻抛弃了各自的对手,立刻汇合,准备先打败吴世恭的骑兵,再收拾那些两条腿的明军步兵。
那支叛军的骑兵也有一千五百多人,双方排好队列以后,二话不说,立刻相互发起了冲锋。
虽然叛军不怎么敢与后金军的骑兵作战。但是他们对与明军的骑兵作战是有着心理优势的。到底这些出身于东江镇的叛军也是来自辽东。他们也勉强也称得上是关宁铁骑。
可是让叛军没想到的是,这次作战却完全是一边倒,而且是兵败如山倒。
吴世恭是把自己汝宁营的骑兵排在了阵前。一点儿也不保存自己的实力,就要一下子击垮对面的叛军骑兵。
当双方骑兵首排队列接近以后,吴世恭的骑兵首先用火铳来了一个齐射。这种射击当然也谈不上什么精度,射击的目的也只是要扰乱叛军骑兵的节奏。
不过再怎么说,这射击也有一些效果。见到了身边有同伴被射下了马,叛军的骑兵总是不自觉地减缓了马速,整个队列也有些散乱了。
而射击完以后,汝宁营的骑兵立刻把火铳扔到了地上,抓紧时间拿起骑矛,排好严密的队形,向着叛军的骑兵队列冲去。
这是汝宁营在上次勤王作战中,和后金军骑兵战斗以后总结出来的一个战术,那战术的名称就叫“红眼战术”。
和现代的红眼航班中的红眼意思不同的是,汝宁营这里的红眼,指的是打仗打红了眼。
在上次勤王回来以后的战斗总结中,吴世恭这些人一致认为:自己这些只接受了一、两年骑兵训练的骑兵,在单兵作战中肯定是不如后金军那些从小从马背上长大的骑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