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3页

许二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不瞒杨大官人,要是小人一个人去,小人还真不敢,小人有位表兄是船工,经常往来京城和苏杭一带,小人是坐他的船去往返的,倒让大官人见笑了。”

“即便如此,许二哥有这等想法,也是难能可贵的。”

“小人也是迫于无奈,我们村这片地缺水,不适合种稻麦,加上前几年朝中杨大学士收复河西后,这丝绸的价格一直在涨,小人就估摸着多种些桑树养蚕,或许能给家里添些收入,我那表兄走的地方多,有一回听他提起江南那边桑蚕之事,便央求他带我过去看看了。”

从许二零零碎碎的话中,杨逸听出了不少信息,一是随着丝绸之路的打通,以及海上贸易的兴起,丝绸的价格不断走高;

二是江南一带种桑养蚕的技术领先全国,但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象许二若不是有个表哥在汴河上跑船,他可能一辈子也不知道江南那边桑蚕种养的情况。

京畿这边也就算了,这边属于平原地区,大多数土地可以用来种植稻麦,但广南那边多为山地,种稻种麦都不行,玉米这些物种又还没有从美洲流传出来,广南大片的山地、坡地只能被弃为无用的荒地;

杨逸从广南回来时,虽然让钦州知州马应芳大力推广甘蔗及水果种植了,但这远远不够;

如今广南那两纵横两条直道已经修建过半,随着开发不断的深入,还需要找到更多的致富路作为支柱才行啊。

杨逸前世常在西南活动,知道那时广西的种桑养蚕是非常普遍的,是全国产茧量最大的省分之一。

象许二这样,一个人能带动一个村子,若是以官府的力量来推广,效果必定能放大无数倍,两广发展起来了,云贵等地便在股掌之中了,甚至可以辐射整个中南半岛。

有了这番想法后,杨逸问得更仔细了:“许二哥,刚才我听你说你这桑田是靠撒种种植的?”

“正是,润州那边也是这么种的,杨大官人怕是不知道,这桑树不能让他长太高,长得太高就采不到叶子了,所以每年冬天要把枝条砍伐掉,让它明年再从根部发出新芽,这样新苗不高,才方便采摘;

但每年这样砍伐枝条,也伤桑村,一般这样的老根也只能留几年,象我家这几亩桑田,只怕到明天就得把这老根挖起来,重新深翻土层,再行播种了。

播种的第二年,因为桑苗太小,养不了多少蚕的,又要等到第三年,桑叶产量才能跟得上。我听说润州那边有人秒叶呢?”

“秒叶?”这个词让杨逸很费解。

许二如算家珍一般向杨逸娓娓说道:“妙叶就是买卖桑叶,润州那边都这么叫,一般是因为养蚕丰欠不定,在蚕普遍养得好的年份,许多人家因缺叶不得不把蚕倒掉,有条件的人家便租别家的桑园,那边的人便将这个叫做秒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