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8页

吕冬坐在这里,代表的不止是吕氏餐饮,还有吕家村。

吕氏餐饮这家公司,吕家村的公司,发展的不止是自身,随着企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周边的配套工厂、农业和养殖业等众多产业的发展。

不说别的,就说工作岗位,吕家村和吕氏餐饮的待遇,在青照属于比较好的,收入比农民种地不知道高出多少倍,一份工作足以养活农村的三口乃至四口之家,甚至还关系到夫妻双方父辈家庭的稳定。

再加上相关的配套产业,以及为吕家村和吕氏餐饮供货的单位或者个人,一份工作关联到七八个人甚至十个人都不夸张。

为什么卫家的卫桥集团轻易无人敢动?甚至敢自建电厂,拒绝并网,与电老虎们对抗?最大的仰仗其实就是那近十万工人。

可能吕家村的人,包括吕冬都没太关注,毕竟他们这些人因为传统,因为过往的很多习惯,目光过于集中在吕家村本身的发展上面。

但作为青照的领导层,能够拿到地区相对比较真实数据的人,其实看得更加清楚,以吕家村为核心的宁秀、白云、相公和普及等地区,近两年的发展有着非常明显的增速。

青照的领导们不笨,推吕家村出来,甚至要运作吕家村作为全国文明村,都是综合各方面因素得出的最优解。

第二天,吕冬又去参加了大学城管委会和大学城商会联名组织的迎新春活动。

作为大学城最为成功的本土企业的老板,吕冬不可能不出席,甚至不能让别人代为出席。

他与管委会主任杨烈文一直保持着不错的关系。

会议结束后,杨烈文邀请吕冬进他办公室,仿佛老朋友般聊天。

从1998年认识起,转眼间就三年半多了,杨烈文最早看到的那个身上挂着蚂蟥的黝黑少年郎,已然变成身家亿万,在泉南举足轻重的企业家。

“公司在外省发展的顺利?”杨烈文问了一句。

吕冬笑着说道:“出了省,不比在家里,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好在也不是刚开始最艰难的时候,有能力可靠的下属,也能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杨烈文微微点头,适当勉力:“你们是大学城本土最大的企业,在外面也代表大学城的门面,好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