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9页

《洛神赋十三行》原迹为麻笺本,入宋残损,南宋贾似道先得九行,后又续得四行,刻于似碧玉的佳石上,世称“玉版十三行”。

后石佚,至明万历间,在杭州葛岭半闲堂旧址复得,归陆梦鹤、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流传下来的刻本为宋代根据真迹上石的拓本,包括“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两种,其中“碧玉版本”较好,它于明万历年间在杭州西湖葛岭的半闲堂旧址出土,现藏首都博物馆。白玉版本嘉庆三年毁于乾清宫火灾。

洛神赋是王献之的小楷作品,据说王献之好写洛神赋,写过不只一本。南宋时残存十三行,真迹今已不复存在。

眼前的这一幅作品,用笔挺拔有力,风格秀美,结体宽敞舒展。字中的撇捺等笔画往往伸展得很长,但并不轻浮软弱,笔力运送到笔画末端,遒劲有力,神采飞扬。字体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中,又有细微而生动的变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行距变化自然。

事实上,《洛神赋十三行》墨迹在宋元时流传有两本:一为晋麻笺,在元代初期归书家赵孟钏茫ㄎ跸字婕!r晃朴不浦剑笥辛u热颂獍希悦项定为唐人摹本,后人疑即柳公权所临。

“所以说,这是南宋贾似道得到的那幅残损版?”有人问道。

假如是这样的话,作为镇会之宝,确实足够了。

“大家现在看到的,只有九行,残损了四行。从纸质来看,是麻笺本,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麻纸,属于东晋时期流行的纸张。

根据我对纸张的断代,它应该是魏晋时期的产物。

再看书法,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严整。这也符合王献之的楷书风格。”胡杨解释道。

从这幅作品来看,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胡杨的话,总结为一句,那就是:这就是王献之的真迹。

要不是今天来书协,恐怕很少世人会知道,王献之的真迹《洛神赋十三行》并没有失传,而是被珍藏在书法协会里面,并且充当镇会之宝。

其实,这世界上,有些所谓的失传宝物,很可能就珍藏在某人的私人宝库里。

只不过,有些人低调,不想惹麻烦,所以一声不响,也就让大家误认为,那件宝贝已经失传。

“《洛神赋十三行》,我家好像也有一幅,不知道什么年代的,改天找胡哥帮忙鉴定一下。”有观众发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