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页

“这玩意,好像没什么历史的吧?也是古董吗?”葛平均傻眼了。

中华茶文化历数千载,涓涓流淌至今,关于饮茶的闲事雅艺也在不断衍生、丰富。

茶宠,在葛平均的印象中,貌似是近几十年来,才冒出来的东西,好像算不上古董吧?

胡杨笑道:“茶宠这个词,出现的时间有点晚。但不代表它以前不存在,早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有相关的物品出现。”

他告诉大家茶圣的故事,茶圣是谁?恐怕又有一大堆人不知道。

茶圣就是陆羽,对于爱茶人来说并不陌生,唐建中元年前后,他的《茶经》问世。在这部世界上首次完整、全面介绍茶的巨著中,陆羽对茶的原料、产地、茶器、制造、水质、煮饮等的评判标准作了系统的阐述,并由此形成了茶道精神,奠定了中国茶文化体系的基础。

因为陆羽,天下人都懂得喝茶了。也是从那时起,一些卖茶的商家就按照陆羽的外貌和身形塑造瓷像,作为茶行业的祖师爷来供奉。

不过,这些商家对“茶圣”并没有像对神明那样敬畏虔诚,而是把他的瓷像当作搞促销的赠品:每买十件茶具,就送瓷像一只。生意好,商家就用茶水供奉;生意差,则用开水浇淋。

“这一波操作,不就是现在的茶宠吗?简直如出一撤。只不过,茶圣陆羽要是知道,恐怕也会很郁闷吧!”胡杨跟大家说道。

第三百九十八章 茶宠也靠养

而除了茶圣,不说唐朝的事,茶宠的历史,也不仅仅是葛平均想象中的几十年。

自宋以来,尽管历代饮茶方式不同,但在文人雅士的茶桌上,茶具永远是主角,瓶花、炉香、奇石等雅玩清供则为配角。

直到明万历年间,紫砂器的兴起才使一度沉寂的茶宠又露出了如晨光般熹微的光亮。

其中,有明确记载的,应该是到了清朝。

《阳羡名陶录》里记载了一个名叫陈仲美的紫砂手艺人,他原是景德镇制瓷艺人,由于同行竞争激烈,很难成名。有道是“一技傍身,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他去了宜兴另谋出路。

“他制作的其他器物,如香盒、花杯、狻猊炉、辟邪、镇纸等,似乎就是茶宠的前身。”胡杨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