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分子组成芯片,核酸分子构成输入设备和数据线,dna信息链就是存储设备,也就是内存和硬盘。
只不过……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
那就是,如何从dna信息链这个硬盘中读取数据,转换到显示器上。
这需要重新设计一个底层数据交互程序。
这个底层数据交互程序,也就是目前计算机领域中的前沿技术——基因算法。
以基因编码的方式,重新编写机器语言,这其实并不困难。
理论上,基因算法已经出现了,基因编码技术也已经出现了。
只不过……因为对基因的解读还没完成,这项基因编码技术自然也还不能投入实际应用。
对于陆离来说,理论上存在的东西,虚拟一下就行了。
“虚拟出一台解码器,集成基因编码数据库。”
念头一动,试验台上出现了一个类似于“光猫”的东西。
接下来就简单了。
陆离虚拟出各种组件,开始组装电脑。
跟正常的电脑结构差不多,只不过是把硅基芯片换成了基因芯片,再加上一个解码器链接输入和输出设备。
组装完毕,陆离打开程序界面,编写了一个计算圆周率的程序,开始运行。
一敲回车键,屏幕上的数据如同瀑布一般滚动,瞬间就计算到了亿万位。
“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