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在哪了?
翻看一下沈梦溪路演时候说的话:
“我们的观众是很可爱的,你只要传递的东西被他们理解了、接受了,他们就会自动传播口碑。”
“我们把《那些年》放在贺岁档这个被认为是兵家必争之地的档期,是对全国观众的一个回馈,也是一个最有诚意的选择。”
“一年中重要的电影档期,梦溪公司都不缺席……”
“既然来了,我们也就不谦虚了,《那些年》就是奔着票房冠军来的!”
有点狂啊!
但狂的也有理……
11号,《三枪》上映,他们是下午六点放映的,首日拿下1010万,《那些年》依然占据先手,1200万……
然后,批评‘三枪’开始了:
‘北京晨报’爆料称:3年没拍片,张一某电影的吸金能力退化了一半;
有理有据:《黄金甲》5小时吸金1500万。当时全国银幕数为3034块,张一某单块银幕“吸金量”4900元。而据《三枪》发行方华夏公司昨天发布的数据,《三枪》本月11号上映7小时全国票房1010万。保守估计现在全国银幕数为4600块,张一某单块银幕“吸金量”不到2200元,与3年前相比退化了一半以上。
得出结论:《三枪》票房很难打破《黄金甲》记录……
‘新京报’:喜剧电影的观众和在家看小品的观众心理预期是不一样的,为了证明自己花的钱物有所值,电影观众会尽量吸收甚至放大电影中的每一个笑点,这样一来反而会造成一种心理紧张。同样的一个笑料,可能在电视上会奏效,因为电视观众心理很放松,除了时间以外没什么可损失的。
《三枪拍案惊奇》中对小品、二人转、电视栏目的过度嫁接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叙事的节奏!
王岳伦说《三枪拍案惊奇》只是“摄影比较好的《十全九美》”而已,其实现在看来,倒也不无道理,《三枪拍案惊奇》中的小品式笑料的植入和《熊猫大侠》中的网络用语的泛滥在生硬程度上一样的,在本质上都是属于造作的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