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页

这个,经历过一堆春节档的我们应该很清楚。

“……硬广、杂志投放上,我们是占优势的!”

确实,《那些年》作为梦溪首度征战贺岁档,变着法的铺广告、炒话题!

铺广告,就是砸硬广,以北京为例,一套公交、地铁路牌广告,折后价约在40万,包括100个广告位,和两周的投放周期。

公司挑了10个票房重镇,每个城市投放200块路牌,光这一项,就花了几百万!

而柳亦非又用自己的产品代言,以资源置换的方式又拉来了200块。

不止,她还接拍了《时尚芭莎》,做了一期的推广……

这就叫资源交换!

“我们这部戏的观影群体主要是学生、白领……要更重视网上!”

“平台选了搜狐、网易?”

“搜狐不行,我看了《风声》的案例——新浪网票选人数达到1550人,搜狐仅408人,用户流量最大的腾讯评论也仅2471条;专业类网站代表——豆瓣和时光网站的评分人数超过2513条!第一选择是新浪、腾讯,然后豆瓣、时光网!”

还要拼曝光率!

发布会、杂志封面、报纸专访、蹭综艺……

宣传嘛,就得像打仗一样!

当然,沈梦溪只勾了一档综艺——《鲁俞有约》,跟小姐姐一起参加……

《海边的曼彻斯特》不能再拖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