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意思是,至少在临死前给大家一点儿曙光吗?”
闻识摇了摇头:“不,如果真有你说的那个万一,那明天我就会带着鼓楼里愿意投降的人,向敌方投降。”
霍梧桐完全没有想过, 闻识竟然会说出这么一个答案, 张口结舌了半天也没说出一句话来。
“怎么,你失望了?”
霍梧桐想要质问却不知道如何开口,好一会儿才带着一丝失意道:“我只是不明白,不是说文人最重气节吗?”
“哈,文人要是重气节,你看这文风最盛行、读书人最多的江南又怎么会发生叛乱之事呢?”
“可我以为您不一样。”
闻识点点头:“我是不一样,与这江南文士不一样,与那姚大人也不一样。
我出身天明教,身怀武功,从不觉得自己多读了几本书便是文人。
我会为少主死,或许也会为明主死,但不会为了所谓的气节,拉着无辜的人陪我一起死。”
“鼓楼之中确实有像姚大人这样的忠烈之士,他若为了保全气节求死,我不会拦着他。
可里面还有三四岁、七八岁的孩童,他们或许连气节的意思都不明白,难道就为了大人的私欲帮他做选择吗?
又有哪个母亲会忍心自己的孩子还未长大就夭折的呢?所以,如果明天还得不到救援,我会带头投降。”
“投降就能保证他们不死吗?”
闻识摇头道:“所以你是真的不明白文人的虚伪,荀简如今巴不得树一个典型,让人知道只要投降就能安然无恙。
他都在外面喊了这么多天,又怎么会做自己打自己脸的事呢?至少在短期内,他都不会这样做。”